頸椎神經損傷奪呼吸!醫籲用 1 方法成功脫離呼吸器,重獲新生機

23 歲的小吳是一名物流人員,今年 5 月因車禍造成第三至第六節頸椎神經損傷失能,導致橫膈膜肌肉無力、呼吸衰竭及四肢無力,後來接受氣切,使用呼吸器維持生命。這種狀況的病患約有 40% 將成為長期呼吸器依賴者。

為幫助小吳自主呼吸,台中榮總呼吸治療團隊為他擬定個人化的呼吸訓練計畫,結合呼吸治療師及復健師積極導入吸氣肌訓練器 (IMT),強化肌力和耐力,同時結合營養師調配及傳統醫學的針灸治療。

小吳在轉入亞急性呼吸照護病房 (RCC),14 天後成功脫離呼吸器。相較於醫策會評鑑規範的平均天數 28 天,幾乎快了 50%。目前,小吳也可採用口進食、練習講話,逐漸復原中。

脫離呼吸器的重要性

台中榮總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王俊隆指出,因疾病、外傷或手術造成呼吸衰竭的病人,在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維持生命,約有 4 成的病人將成為呼吸器依賴者,即每天使用呼吸器超過 6 小時,且連續使用 21 天以上。

然而,呼吸器使用越久越不容易脫離,不僅生活品質大受影響,也增添家庭、社會的負擔,且存活的機率也隨之下降。以中榮收案資料中發現,從 RCC 出院的病人,1 年及 5 年的存活率分別為 50% 及 35%。

成功脫離呼吸器關鍵

王俊隆強調,因此,當病人從加護病房轉往 RCC 時,首要任務就是把握黃金時間,提供完整的呼吸器脫離訓練。但患者能否成功脫離呼吸器,考量年齡、病況之外,病人對於呼吸訓練的積極度、家人的後援鼓勵都是關鍵。

面對家庭的意外及無助,中榮團隊結合多職類、跨領域的完整介入照護,包括營養師每週主動營養評估、呼吸治療師縝密的呼吸脫離計畫、復健師的主動導入肌力訓練模式、傳統醫學科提供辨證論治的處置,為患者量身擬訂治療。

王俊隆提到,統計院內近 6 年來收治頸椎損傷合併呼吸衰竭入住 RCC 個案,共 46 人,成功脫離呼吸器者有 29 位,脫離率超過 6 成,其中,有 11 名個案使用 IMT 導入照護,11 人皆成功脫離,病患在 RCC 平均住院天數維持在 16 天內。

認識吸氣肌訓練器 (IMT)

呼吸功能障礙病人容易因為呼吸肌疲乏、無力,造成吸氣肌肉張力及耐力下降,增加呼吸困難感。肺部復健是常見的非藥物治療方法,而吸氣肌訓練器 (IMT) 則是其中一項。

王俊隆說明,吸氣肌可經由運動訓練增加肌力與耐力,使用對象包含:呼吸系統疾病(如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神經系統疾病(如脊髓損傷)、心臟衰竭和呼吸器使用的病人等。

吸氣肌訓練器建議 16 歲以上成人使用,適用於呼吸肌力量和耐力較弱者,可以提高肋間肌和橫膈膜肌肉力量及耐力,縮短病人因呼吸肌疲乏或無力而造成依賴呼吸器的時間。

王俊隆進一步解釋,其中,吸氣肌及吐氣肌所需訓練的力量可以藉由彈簧的張力來調節,而轉動刻度盤會改變彈簧的張力,以此作為吸/吐氣施力的阻抗,來訓練與強化呼吸肌。

病人長期臥床,常導致呼吸肌無力,可經由使用腹式呼吸法及控制吸吐氣時間訓練,增加呼吸肌肌力與耐力,給予支持及鼓勵提高復健意願,縮短因呼吸肌疲乏或無力而造成依賴的呼吸不適,增進生活品質。

諮詢專家:台中榮總胸腔內科主治醫師 王俊隆
參考資料:吸氣肌訓練器使用 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IMT)

文 / 黃慧玫、圖 / 楊紹楚

延伸閱讀:
這樣呼吸更健康!呼吸治療師教你 從呼吸訓練中放鬆身體、找回自我
如何跑得更快更輕鬆?專家:從 4 種呼吸方式中 找到適合自己的呼吸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