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後如何快速復原?醫建議用「ERAS」 把體力找回來

面對「重大手術」不少人擔心術後會帶來身體上的不適,尤其高齡長者認為術後身體會變虛,因而猶豫是否接受手術等積極治療。事實上,近幾年,國內各大醫療院所改變傳統的手術流程,導入術後快速康復(ERAS)計劃,術後第一天即何下床、進食,減少術後併發症,快速恢復體能。

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高齡患者伴隨著日漸下降的生理功能及多種慢性疾病,術後面臨極高的風險。為此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2016年開始針對大腸癌患者導入ERAS計畫,並搭配微創手術,讓高齡大腸癌患者術後康復快速、提升生活品質,享有健康的老年生活。

北醫附醫副院長暨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魏柏立表示,大腸癌高居國人10大癌症發生人數第2名,近9成發生在50歲以上的中高齡族群,隨著人口老化,高齡患者接受外科手術的需求增加,推估到了2040年80歲以上長者罹患大腸的比例,將從目前的10%增加至20%。

在此情況下,ERAS計畫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關乎高齡患者術後的恢復。魏柏立分享臨床案例,80歲的王伯伯因腸胃不舒服,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異常,到醫院就診,經大腸鏡檢查確診為大腸癌;在團隊的建議下,王伯伯接受腹腔鏡微創手術治療,並搭配ERAS計劃,術後第一天便能進食、第4天出院返家,總住院天數6天,相較以往需住院10天,住院天數縮減40%。

魏柏立強調,為了讓大腸癌手術患者加速復原,北醫附醫近年導入微創手術、機械手臂手術系統,目前腸癌微創手術執行率達98.5%。除了手術優化,也針對80歲以上長者導入ERAS的照護流程,包括術前體能訓練、術後早動、早吃、少管路等都是打破傳統的手術管理方式,提供病全方位的照護。

研究發現,如果病人在術前能提高免疫力,不僅術後併發症降低至少5成,再住院率、死亡率會隨之下降,恢復期也能比傳統靜養的時間縮短3成。

他以大腸癌手術為例,傳統大腸腫瘤切除手術病人在術前須禁食至少8小時,術後要等到排氣才能喝水;而採取在術後加速康復的病人,術前2小時仍可以進食高糖飲料以減少飢餓感,術後超過4小時即可嘗試喝水,甚至只要吃得下,可以直接進食不用等排氣。

而且術後如無特別原因,不需放鼻胃管引流,以減少不適感;至於尿管,通常術後隔天儘早拔除,減少病人身上的管路及尿路感染的機會。病人術後下床活動、積極復健已是現在的照護共識,可以多模式止痛大幅改善術後疼痛,讓病人及早下床走動。

什麼是ERAS?

術後加速康復 (ERAS) 觀念最先是由以丹麥外科醫師 Henry Kehlet 為首的一群北歐外科醫師於 1997 年所提倡,開始是以接受大腸直腸手術之病人作為實施對象,著重強化營養攝取,採用非鴉片類藥物或方式作為止痛,以及術後提早進食等,目的是減少術後腸阻塞之發生、降低醫療成本及縮減病人住院天數。

魏柏立表示,傳統的手術管理方法無法充分應對高齡患者術後康復過程的特殊需求,而ERAS是結合營養、復健、麻醉等跨科別團隊,整合術前、術中及術後的管理措施,全面優化的照護流程,從術前開始準備,包括體能訓練增強心肺功能及肌力、營養支持,讓患者以最佳狀態接受手術。

手術時,團隊會根據患者身體狀況,麻醉團隊優化麻醉深度及時間並減少如鴉片類藥物劑量等,降低麻醉對術後復原的影響;避免裝設鼻胃管、及早拔除引流管、尿管等管路,讓患者術後快速銜接正常的呼吸及飲食,及早下床活動。

另外,高齡長者常擔心術後身體虛弱,下床活動意願不高,北醫附醫團隊也鼓勵長者,術後若無特殊狀況,及早下床走動,不僅有助於腸胃蠕動,更可避免因高齡臥床太久導致肺炎、靜脈栓塞等情形。而以往患者術後排氣才可進食的建議,也調整為根據個人狀況,術後兩小時可喝水,隔天進食清流質食物,均有助於營養補充,加速術後康復。

衛福部111年起制定相關規範及臨床指引,推動全台醫療機構施行ERAS計畫,今年起更進一步針對80歲以上大腸癌手術患者積極推動。魏柏立表示,北醫附醫自105年導入ERAS計畫,也進一步分析ERAS對80歲以上大腸癌患者接受微創手術的預後影響。

研究團隊蒐集院內360名50至64歲及114名80至89歲的手術結果,分析術後功能恢復、住院時間、併發症、急診就診及再入院率。結果發現,相較於非8旬長者組,8旬長者組的營養較差,且合併症更多。但實施ERAS後,兩組的併發症均減少、腸道功能恢復更快、術後住院時間縮短,且未增加急診就診或再入院率。

魏柏立強調,ERAS的推廣不僅仰賴先進的醫療技術,也需要醫護團隊和患者之間的緊密合作,而北醫附醫的臨床成果顯示,ERAS不僅有效減少醫療資源的消耗,更能提升患者生活品質,達到醫病雙贏的局面。此成果已於今年登上國際期刊「美國老年醫學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謝旻孝

文/邱玉珍、圖/巫俊郡

諮詢醫師:北醫附醫副院長暨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魏柏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