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心理話》強迫孩子跟不熟的大人擁抱,可能是在害他們!

馬上就要到跨年的4天連假,很多人可能會規劃回老家跟親戚們見面,對大人們來說可能是家人團聚,但對孩子來說,卻是跟一群陌生人見面。而大人們會希望孩子跟他們擁抱、甚至親一口,對孩子們來說反而失去跟「陌生人」有界線的想法。

為什麼不應該逼孩子跟不熟的大人親密接觸

2017年9月23日,一名男性假藉問路,趁機把女童拉上車性侵得逞,這是一起陌生人的性侵犯案。而根據犯罪統計,有8成的兒童被性侵,都是認識的人犯案。所以對孩子來說,怎麼分辨自己跟陌生人之間的關係、還有跟認識的大人們身體間的距離,必須要學習如何掌握。

在嬰兒時期,嬰兒就可以感覺到自己跟他人的差別、可以感覺現在是熟悉還是陌生的環境,而有陌生人靠近、或是處在陌生環境的時候,嬰兒就會大哭,這是很正常的反應,因為「陌生」可能代表「危險」。

而這種對於陌生人跟自己之間的焦慮感,稱為「陌生人焦慮」,是孩子在發展自主個體概念的時候,必然會有的現象,所以在這時候,如果沒有建立好自己與人互動的模式,就可能會造成問題。

可是這樣會顯得沒禮貌?

在心理學的發展上,有了自主個體概念之後,的確會需要社會化的過程來融入,所以打招呼、跟別人透過肢體的互動來接觸,就成為社會化的一個方式;但這個過程需要本身對於自己的「主體性」很明確的了解,也就是知道自己是獨立的個體,發展出的社會化才是健康的。

「獨立的個體」這個概念並不是說背離團體或社會,而是知道自己對可以控制意志跟身體的自主權。而孩子在跟一個人還沒有建立信任關係的時候,即使這個人是跟自己有血緣關係的,還是會本能的產生防備。想像一下,假設我們看到多年沒有往來的老同學,根本也忘記名字、甚至對這個人印象模糊,第一反應一定不是衝過去抱住對方,而是先想一下這個人是誰、再慢慢靠近吧?

創立現代幼兒教育的匈牙利兒科醫生Emmi Pikler認為,這時強迫他們打招呼、接受過度熱情的擁抱、或是收下禮物,孩子反而會產生一種「只要有權力、有利益,就可以打破身體界線」的想法,所以面對真正有危險的陌生人威脅利誘,就會乖乖聽話、同時認為自己的意志跟身體自主權,是「有權力的人可以隨意操控的」。

大人該怎麼引導孩子?

但學習社會化也是很重要的一個過程,所以在家庭聚會中,爸爸媽媽應該帶著孩子,先介紹每個人的名字、跟孩子的關係,再由這些人介紹自己,而且在孩子同意之前,千萬不要有熱情的擁抱、親吻,或是送禮物。等孩子對這些人有一定熟悉度,再引導他們跟這些人打招呼。

不過如果孩子比較內向,感到害怕、想躲回房間,可以先讓孩子在離大人們遠一點的地方觀察,但不要自己躲起來,會把這個「恐懼」帶到之後跟人相處,變得比較無法融入。

而大人們要跟孩子互動的時候,記得一定要蹲下來,在孩子視線高度的地方跟孩子平視,並溫和的先介紹自己,讓孩子慢慢熟悉跟人互動的模式。只有透過別人的尊重,孩子才能學會尊重別人、也尊重自己的意志跟身體,不會被真正危險的人侵犯。

大人們也不用太挫折或傷心,當孩子主動擁抱、打招呼,而且收下禮物的時候,表示那是他們自主意識、是他們願意的,也是他們真實的情感,這比強迫得來的擁抱還要珍貴得多。

延伸閱讀

小被被再破也不肯丟?心理師:別逼他們戒掉!

別把孩子丟給手機養!心理師:要這樣做孩子才會更愛爸媽

《週末心理話》只要按讚數多,人就會覺得是「真相」!

《週末心理話》太想做個好人,結果自己遍體鱗傷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