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換季時節就渾身不對勁,頭痛、關節痛、肚子痛等,各種不適狀況都跑出來,除了換季導致感冒的因素外,這也可能是「天氣痛」所造成。
什麼是天氣痛?造成天氣痛的 3 原因
「天氣痛」是指身體因為外在環境改變,例如:氣溫、濕度、壓力的變化,導致肌肉痙攣、血管緊縮,刺激我們的痛覺,或是因為自律神經失調而出現的身心不適。而造成天氣痛常見的3個原因如下:
氣壓變化
有些研究認為患有慢性關節疼痛的人可能對氣壓變化敏感,低氣壓可能會刺激人體敏感的神經並導致身體組織腫脹,使肌肉、肌腱和疤痕組織輕微膨脹,造成關節緊繃疼痛。另外,內耳能夠偵測氣壓的變化,因天氣變化引發的頭痛,就是內耳察覺到氣壓降低,使得交感神經較為活躍而引發。
流向四肢的血流減少
當戶外下雨、溫度下降時,人的活動量通常會下降,導致流向肌肉和關節的血液減少。在寒冷了天氣時,身體甚至會限制流向四肢的血液,以保存熱量讓血流集中在肺部、心臟,導致四肢的關節、肌肉們變得僵硬和痠痛。
天氣變化影響情緒
缺乏陽光、陰雨綿綿的天氣,會使人們感到疲倦、昏昏欲睡、沮喪或悲傷,而天氣改變容易引起自律神經失調。醫學研究證實,心理憂鬱及壓力因素會影響生理健康,而悲傷或憂鬱感更會放大疼痛的感覺。
4個穴道緩解天氣痛
- 百會穴:頭頂正中線約當兩耳尖直上頭頂中央。
- 四神聰穴:頭頂正中,百會穴前後左右各一寸處,共計四穴。
- 攢竹穴:臉部眉頭內側邊緣凹陷處。
- 太衝穴:腳背大拇趾和第二趾的指縫後方凹陷處。
掌握身體最喜歡的溫度、濕度,減少不適!
- 溫度:至少20度以上
- 濕度:60~80%
雖然天氣痛不一定每個人都有,但身體的耐受度是有限,如果讓身體處在不適合的環境下太久,長久下來還是會出現問題,建議至少在家中要讓環境保持一定的溫度與濕度。
濕度部分,60~80%是一個很好的濕度,但在台灣,要維持這樣的濕度可能有點困難,在家裡的時候可以開著除濕機,盡量去滿足這個標準,而且天氣寒冷時除濕機會有暖風,也可以幫助室內空氣加溫。
在寒冷的天氣時,若室內氣溫較低,除了穿得保暖一點或泡澡暖身,也可以盡量在室內多走路,身體就會自然地暖起來。
注意,這些症狀可能不是單純天氣痛!
「天氣痛」是指身體出現一些不太健康的「前兆」,提醒我們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而不是真正疾病的症狀。如果出現了特殊的症狀,還是建議要找醫師來判斷,很可能脊椎、肌肉軟組織,或是其他部位出現了需要治療的疾病。
- 天氣痛:疲倦、無精打采、身體僵硬、有點痠痛
- 疾病症狀:很疼痛、又酸又麻、全身無力、皮膚顏色改變、身體僵硬到無法施力,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造成困擾,包含心情、行動、睡眠上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