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剛開始,很多人的願望都會有一項「今年一定要戒掉自己的拖延症」,但其實如果一定要把每件事都「提前做好」,跟拖延症只是一體兩面的行為。這種「提前症」的焦慮感不會比拖延症輕微,甚至還可能更嚴重。
凡事都先準備的提前症
根據《經理人》雜誌報導,一名外商經理人Evonne分享,自己以往是很喜歡「做事」的人,也都會希望把事情壓在短短的時間內做完,但後來她發現她只有「做事」而缺少思考過後的「負責」,這就是「提前症(Pre-crastination)」的問題。
提前症患者並不是指所有會把事情提前規劃的人,而是那些特別喜歡「提前完成」事情、而且已經到了不這樣做就會焦慮的地步。比如有人只要不回訊息、看著Line或其他社群軟體上面通知1、通知2的提示,就會覺得渾身不舒服,所以訊息一來一定會秒回。
而且這類有提前症的人特別喜歡「刪掉」待辦清單的那瞬間,也就是給自己完成的事情「打勾勾」,看著事情一一打勾完成會有一種滿足感,所以下一次又會更加努力的「提前」把勾勾通通打完。
「提前症」的名稱最早由美國賓州大學的學者提出,他們發現,如果給受試者選擇提「自己身旁的水桶」或是「終點線前的水桶」,再走到終點線;雖然提起終點線前的水桶可以不用帶著水桶走這麼多路,他們還是會先提起自己身旁的水桶,「因為『提水桶』是一個必須完成的事情,所以他們會想要先完成,不管是不是白費工夫。」
為什麼提前症不好?
但比起拖延症,提前症雖然會有巨大的焦慮感、甚至在死線的前幾個星期就出現,至少可以把事情通通完成,這樣只要解決焦慮感,不是就「完美」了嗎?但其實提前症有一個巨大的問題,也就是他們專注的並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完成」,所以事情的結果可能在提前完成的情況下不如預期。
比如回訊息這件事,也許回Line不是太重要的事情,但提前症患者的問題是很可能連需要正式回覆的問題,都習慣用「當下直覺反應」去解決,而不是經過思考;有些事情可能的確適合快速反應,但有些事情可能經過一番「烹煮」會更有味道,比如創意標語的發想,提前症患者很難想像這種醞釀的過程。
所以對於有些看起來像拖延症的人來說,他們其實在享受思考的過程,只是總壓在死線前才突然蹦出火花,當然不否認有些人的確真的會拖延,但不代表提前就一定是好的。
簡單來說「留在過去」的拖延行為,跟「超越未來」的提前行為,都一樣沒有注意「當下」完成的事情,提前症會花很多心思處理每一件必須完成的事情,所以不管大、小事情,都給一樣的注意力,所以會花太多時間處理小事、大事卻總是忽略細節。
提前症怎麼辦?
就跟拖延症一樣,提前症是一種心理狀態,沒有辦法完全解決,但可以靠著一些對工作的小技巧來克服,比如將事情劃分「輕重緩急」,規定自己要隔一段時間再來處理重要但不急的事情,給自己一點時間思考。
另外,可以把自己深呼吸、思考的時間也做成「待辦事項」,練習把這些事情看做是正常的、必須的,學習對事情放輕鬆點看待,慢慢的達到不對自己的「沒有提前」特別焦慮、緊張的成果。
延伸閱讀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