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工作生活繁忙,身心的疲累、倦怠是很常見的感受。很多人擔心突然來的疲憊感是不是得了癌症?其實有許多身體及心理疾病都可能讓你感覺好累,一起來解析你的倦怠感。
疲憊、疲累、倦怠或許是現代人普遍的心聲:上班忙碌,下班繼續輪「第二班」,可能是把工作帶回家或與客戶應酬,也可能是操煩育兒大小事,勞心又勞力,很難不疲憊。其實疲倦是一種生理的保護機制,感冒不舒服會累、運動完也會累…,疲倦是身體提醒我們要記得休息,需要藉著休息來讓身體修復。
然而這樣的疲倦或疲憊如果無法在休假後因壓力解除、休息或睡覺排解,且持續忽略身體的警報,長期的疲憊就可能影響情緒,讓情緒較為焦躁,家庭與人際關係也會出現問題,在認知上反應與思緒也會變慢,工作效率不彰,而出現失眠、痠痛、厭食或暴飲暴食等一連串的身體疾病;若是因為疾病所引發的疲憊,長久沒有被治療,也會出現相關的併發症。因此如果長期疲憊難以排解,甚至影響到上班、讀書等日常生活,就需要進一步就醫了解是否身體出現了什麼疾病。
不同族群造成疲倦原因大不同
根據統計,來到家醫科門診的病人有2成的主訴是倦怠、疲憊、疲勞,是現代人相當普遍的困擾。而家醫科醫師通常會先「身家調查」一番,了解一下病人過去病史、用藥史、工作、生活、飲食、睡眠的型態與習慣,並依照年齡、性別、家族史來推敲出可能的原因。不同年齡層關注的方向也不一樣,例如,若是長輩表示疲累,醫師就會更積極的往疾病或腫瘤的方向查找原因;如果是青壯年,可能就會往生活型態方面更深入地了解。
門診時醫師也會為病人進行理學檢查,以聽診器聆聽心音與肺部呼吸情況,並檢查身體外觀,例如結膜是否蒼白、腳是否有水腫狀況、甲狀腺是否腫大、淋巴結是否腫大,以及抽血檢查,看看血紅素、血糖、膽固醇、甲狀腺功能、肝腎功能、電解質、維生素、發炎指標等數值是否異常。
同時也要了解病人目前正在使用的藥物,因部分藥物的副作用也容易讓人倦怠,例如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藥物,包括心血管用藥(propranolol、nadolol、clonidine)、第一代抗組織胺(diphenhydramine、chlorpheniramine)、肌肉鬆弛劑、安眠藥、鎮定劑或抗鬱劑(trazodone、doxepin、amitriptyline、barbiturates)、鴉片類藥物、部分抗癌藥物、抗癲癇藥、抗生素。若是藥物引起的疲倦感,則建議與原主治醫師討論是否能換藥、減藥甚至停藥。
3大原因會讓人疲憊不堪
當然,遇到無法緩解的異常疲憊,很多人會開始擔心是否有罹患癌症可能。對此,醫師通常會同步了解病人是否有以下的症狀加以研判:如體重異常減輕、食慾變差、吃不下飯、某處有疼痛、身上長了腫塊、發燒、夜間盜汗等,若無法排除癌症可能性,會依懷疑的病灶安排進一步檢查。如症狀都不具特異性,則會建議先接受衛福部依不同年紀、性別提供的成人6大癌症篩檢,包括大腸癌、肺癌、乳癌、子宮頸癌、口腔癌、胃癌(部分縣市),從常見的癌症著手。
當醫師遇到一位主訴疲憊的病人,通常會朝3大方向查明原因,包括:1 身體疾病2 心理狀態3 生活習慣。
原因1:身體疾病
感染
當感冒了或發生腸胃炎等感染時,經常會感覺到疲倦,不過這種疲倦感在疾病痊癒後通常也就會漸漸消失。而慢性感染,如結核菌感染、心內膜炎,則疲勞可能會持續比較久。
內分泌失調
甲狀腺功能異常,不管是甲狀腺亢進或低下,都可能有疲累的症狀;糖尿病人的血糖沒有控制好,人也容易疲累。如果有腎上腺機能不足的情況,體內的皮質醇與醛固酮不足,人就會出現台語所說的「???????? (siān-siān)」的疲憊感。另外,婦女因有月經週期,內分泌荷爾蒙劇烈變化時,可能出現經前症候群或生理期比較疲累的狀況;面臨更年期時,也可能因荷爾蒙劇變而感到疲累。
慢性疲勞症候群
這是台灣相對少見的疾病,又稱做「肌痛性腦脊髓炎」,美國最近重新定義為「全身勞力不耐症」。常見在一個感染後,引發了全身的免疫系統或荷爾蒙的失調,導致身體上疲累,也會有姿勢性低血壓、心跳異常、自律神經失調,伴隨有認知、專注度無法集中、記憶力衰退等。這個機轉或許可拿「長新冠」來比擬,有些人在感染了新冠肺炎後,後遺症出現了腦霧、疲累、肌肉痠痛等情形。依據慢性疲勞症候群的定義不同,盛行率可在0.004%~2.54%間,這群病人常常在不同科別遊走都找不到原因,也因為長期的疲累與不適,這類病人也容易有憂鬱的情況發生。
此為睡眠呼吸障礙中的最常見的一類,主要是睡覺時因呼吸道塌陷而反覆停止呼吸,血氧因而下降、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可能導致整個晚上睡睡醒醒或者血氧長期偏低,病人可能感受到睡不飽、白天精神差、容易頭痛,也因為長期血氧不足,容易引起身體發炎反應,進而導致各種慢性病上身。如果配合睡覺使用陽壓呼吸器,許多病人會回饋真的睡飽了,隔天精神變得很好。
癌症
癌細胞因不受控制進行複製,會迅速消耗體內養分,容易讓人感到疲倦,此時可能會出現體重莫名減輕的情形,例如在無節食的情況下,半年內體重減少10%以上,就是需要警覺的狀況。
自體免疫疾病
因免疫系統失控、搞錯了對象,把身體的細胞、器官當做外物一般攻擊,導致受攻擊器官慢性發炎,病人也常會有疲勞的表現。醫師會評估是否伴有發燒、關節不適、皮膚疹等症狀,進一步檢查自體免疫抗體。
病毒性肝炎
台灣因為B肝帶原的人口很多,有時因為一些原因,突然發生慢性B型肝炎急性發作,肝臟功能異常,肝發炎指數上升,人會感覺到疲累,同時食慾可能變差、出現黃疸的症狀。因此B肝帶原者若有疲累無法緩解的症狀,建議可到醫院就醫驗一下肝功能,即使追蹤時間還沒有到,也可回診檢查,了解肝發炎指數是否正常。
腎臟疾病
當腎功能嚴重不良,導致廢物堆積體內,產生尿毒症或相關併發症,也會感到疲倦,出現工作能力減退、生活品質變差的情況,甚至有生命危險。
貧血
門診常有女性主訴疲累、忘東忘西、反應較慢而就診,透過血液檢查發現原來是缺鐵性貧血作祟。女性每個月的生理期會流失部分血液,因此容易出現貧血的狀況,但許多女性已習以為常,覺得身體這樣的疲累是正常的。通常這樣的病人在給予補充一個月的鐵劑處方後,回診時常回饋疲累明顯改善,精神變好了,才驚覺「原來這才是正常」。
原因2:心理狀態
如果排除疾病問題後,仍找不到疲累的原因,也需了解是否為心理因素引起。而統計數據也發現,這些慢性疲勞的病人中,有5成的人其實與憂鬱症、焦慮、適應障礙等疾病有相當的關連性,不論是輕度或重度的憂鬱或躁鬱,皆可能出現對事物感到倦怠、提不起勁。
一般人可藉由以下「ABCD」的要點自我覺察,了解個人壓力是否超標,造成精神及腦功能不堪負荷。
- Affect 情緒狀態:是否愉悅、能否控制自己的情緒。
- Behavior 日常生活:起床、刷牙、工作等日常活動能否規律如常執行。
- Cognition 認知:判斷力、記憶力及注意力集中等狀況是否變差。
- Drive 生理驅動力:胃口、睡眠是否正常,活力是否充沛、自律神經功能是否平穩,其他如對生活各方面或喜歡的事物等興趣是否降低。
若是程度較輕的人,可先透過自我放鬆、深呼吸,並放個假出去走走、找朋友敘舊等來自我療癒。若仍無法改善情緒狀況,可先在家醫科用藥治療及接受心理諮商轉介,若是狀況比較複雜或是病情較為嚴重,則會轉介至身心科。
原因3:生活習慣
最常見就是超時工作、失眠睡不好、休息不足、減肥節食等,都會造成身體的疲累。尤其,在睡眠門診中,會有1成病人提到睡眠時間少於5小時,或者主訴睡不好,導致隔天精神差、常常打瞌睡,仔細了解他的生活型態後才發現,不少病人白天愛喝茶、喝咖啡導致難以入睡,或愛喝酒以為喝酒會助眠,但殊不知喝酒反而會破壞睡眠結構,讓睡眠過程容易在半夜醒來,只要改掉壞習慣,改善睡眠品質,白天精神就會進步。
另外,許多疲憊的病人未必會馬上就醫,反而會購買提神飲料,或者健康食品、保健食品來補充體力、提振精神,偶一為之無妨,但要小心的是許多提神飲料含有高糖、咖啡因,長期飲用對身體也有危害。至於最常聽到的維生素B群,如果民眾覺得飲食有不均衡的狀況,想適量補充無妨,但勿超過每日建議攝取量。
當疲憊持續許久無法緩解,建議還是要先找出原因,可以先至家醫科求診,甚至做比較完整的身體檢查,了解自己的身體是不是有疾病,並進一步治療。
整體而言,因疲憊求診的病人,多數仍與「睡不好」有關,因此還是要提醒,應該更重視疲勞、壓力帶給身體的影響,即使工作忙碌,仍建議保留時間給自己,不管是身體還是心理都需要適當的休息,並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養成固定運動的習慣,才不會「燃燒殆盡」。
我的疲憊與倦怠是過勞嗎? 放眼國際,歐美等國愈來愈重視勞工的身心狀況,也因此世界衛生組織於2022年在最新的國際疾病分類ICD第11版中,將職業倦怠或過勞(burnout)列入疾病分類中,並指出burnout是一種無法被成功調節的慢性職場壓力症候群(syndrome),包括3面向: 1 感受到精力耗竭 2 對工作感到疏離,並對工作產生負面與憤世嫉俗的感覺 3 專業效率減低、沒有成就感。 此外,WHO也進一步制訂職場相關的心理健康實證指引,代表職業相關的疲勞、疲倦,已成了很重要的公衛議題。至於台灣,雖然還未比照國際疾病分類ICD第11版,不過過勞的議題也愈來愈被重視。 在勞動部的定義中,過勞是一種身心耗弱狀態,長期處於高度生理與心理壓力下的反應,可能出現疲勞、胸痛、頭痛或頭暈、常感冒、失眠、情緒低落、易煩躁或生氣、血壓升高、心電圖不正常、喝酒的量與頻率增加等症狀。長期暴露在工作壓力下,可能觸發腦血管或心血管疾病,甚至引發猝死。因此,平時應注意自己的身心狀態,一旦有不適症狀,應適時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文章內容轉載自財團法人全民健康基金會《好健康第71期》(諮詢/好心肝門診中心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楊佳容 臺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教授、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程劭儀) 編輯/邱玉珍、圖/巫俊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