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口高齡化,長者跌倒成為公共健康的重要議題。醫師提到,長輩容易跌倒原因跟藥物、環境和疾病相關,另外還有心理因素也須留意。很多時候因為跌倒過,就不敢出門,容易出現衰退;另外,若有臥床情形,一週就可能減少約 10% 的肌力,未來跌倒風險也會增加;因此,國健署提供「防跌 3 步驟」,減少跌傷。
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提到,台灣已邁入超高齡社會,除了慢性疾病,長者常遇到的問題就是跌倒,根據國健署 110 年的「國民健康訪問調查」,每 6 位長者中就有 1 位曾經跌倒,而每 12 位長者中就有 1 位因跌倒就醫。
依據衛福部 112 年死因統計,跌倒是 65 歲以上長者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的第二位,魏璽倫說,跌倒是可以預防的,包括充足營養、規律運動,且注意慢性病管理、定期追蹤三高數值;同時要留意用藥安全,定時請醫師協助評估,降低可能風險。
台灣高齡照護暨教育協會理事長張家銘說,在醫院常見到是急性疾病的問題,像是發燒、感冒,導致食慾不振、水分不足,出現頭暈情況,或是某些藥物有副作用容易嗜睡、四肢無力等,進而有跌倒情形發生。
居家跌倒有 4 原因 醫:心理因素也要留意
張家銘表示,居家風險則會有年紀大、肌力衰退、下肢無力,還有環境因素,如半夜起床上廁所時,附近環境昏暗及姿勢性低血壓都有可能造成跌傷。醫師提醒,上廁所還會因為肌力不足,坐下到起立的時候,出現滑倒情況。
張家銘提醒,除此之外,也可能因為心理性因素,長輩跌倒過就會怕再次跌倒。醫師舉例,先前曾遇過一個阿嬤追垃圾車跌倒,就再也不敢去丟垃圾,甚至有些長輩是不敢出門,加速衰退。
張家銘認為,應先找到疾病原因,後續經過評估並積極訓練,且同時鼓勵長者多出門,不要因為害怕而減少外出活動的頻率。
張家銘也說,隨著年紀增加,會導致肌力衰退,且每臥床一天,肌力就會下降 1 至 2%。以 70 歲以上長者而言,其肌力僅剩年輕人的約 60%。若臥床一週,可能就會掉至 50%,因此會出現很多長者住院後,就爬不起來的現象。
65歲以上長者每半年做一次評估
社團法人台灣生活復能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鍾孟修指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長者整合式照護指引(ICOPE),從視力、聽力及行動力等都與跌倒都息息相關。
鍾孟修提醒,以視力而言,老花眼鏡、眼睛疾病保養,還有光照明的改善,都相當重要。他說,聽力的部分是因為耳朵有前庭器官,若退化導致功能受影響,也無法積極判斷跌倒風險。另外,肌力及核心訓練,可透過簡單運動練習,以「慢蹲快起」的椅子動作, 一次 10 至 15 下,可做 3 至 5 組,每天平均 30 至 100 下,加強肌力及爆發力。
魏璽倫提醒,65 歲以上長者至少每半年進行一次「長者功能評估」,或覺得身體狀況衰退時進行自我檢測,才能及早發現衰弱並採取措施,有效提升長者生活品質,減少跌倒風險。
文/張乃文、圖/楊紹楚
參考資料: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諮詢專家:台灣高齡照護暨教育協會理事長張家銘、社團法人台灣生活復能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鍾孟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