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AI小孩」能算命!預測腦癌存活率靠人工智慧

iStock-1022892498

這不是科幻小說,更不是遠在外太空的電影情節,而就在你我身邊。 15個橫跨食、衣、住、行、育、樂的AI應用大蒐集, 看見它如何改變著我們的心態、工作形態和生活!

在台灣,每四分鐘五十八秒,就有一位癌症患者產生,想到就讓人揪心;如果AI也能夠幫忙預測「癌症病人存活風險係數」,幫助病患尋求更好的醫藥治療和照護,盡量避免再度復發,對患者是一大福音。

關於癌症,常聽到類似「肺癌二期五年存活率為44%」這樣的存活風險說法,但為什麼同樣都是肺癌二期,有人活得比較久?「我們研究團隊就是要預測哪些人會活得比較久?」參與該計畫的周政穎說。

這樣的研究,國際上已有成果。「文獻預測的一致性指標是0.65(註:數值為一,就代表預測與結果百分之百吻合),如果低於0.5,就沒有意義。」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黃明經說明。

他帶領的團隊中,博士後研究員施宣誠和研究助理陳在民,光研究一致性指標數值不夠高這個問題,就花了八個月時間,但始終突破不了「0.65魔咒」,為了解題,還把陳在民送去台灣AI學校上課。

在那裡,陳在民與來自十個不同領域的人相遇,包括擁有醫師、數學背景的周政穎,原先在和信醫院寫網頁的鄧暐翰,統計背景的陳秀瑜,和寫軟體程式的林郁莉等人。「十個人,十個腦袋去Run(激盪)。」林郁莉表示,一開始是發散地去做,但多次集思廣益與分工,慢慢地,想法也跟著收斂聚焦。

腦癌患者的存活風險預測過程,如同一趟教小孩學習的歷程。取樣於TCGA網站(見流程圖)上的公開資料,這裡有醫生研判內容數據(約五百位病人,先取樣四百位),以及基因檢測產生的分子資料數據(指基因表現的狀態),讓「AI小孩」先研讀學習。

接著採用十二種教學方式,產生2448種的學習曲線,最後用之前未取樣的一百位臨床病人資料來驗證存活風險預測結果。也就是說,這對AI小孩而言,是沒看過的新內容,用來測驗它到底有沒有學會。

最後發現,有五種學習曲線突破了傳統不可能達到的表現,預測出有五種癌症存活率的表現是超過0.65,其中一種腦癌患者存活率預測甚至還達0.8以上。「有突破點,仍須進一步驗證,再將多一點的臨床有用數據加進來,表現才會更穩定。」黃明經提醒。

※本文授權自今周刊,原文見此

延伸閱讀

萬芳引進全球首創AI癌症治療系統:它是醫生最好的後盾

世界乳腺癌日:google開發檢測轉移性乳腺癌AI準確率接近100%

AI人工智慧可以幫助病患提前發現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