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遇到一件「超乎邏輯」的事情時,猜猜自己會有什麼反應?大腦並不會馬上反駁這件事情,而是會在腦中整合過所有相關的資料後,提出一個合理化的解釋,因為我們的大腦是「整合系統」,而不是單一取向系統,所以不可能單純就一個面向來討論,也因此會出現一群人幫很「荒謬」的事情辯護的狀況。
你以為大腦說一就是一,說二就是二嗎?
在心理學上有個很有名的實驗,叫做麥格克效應(mcgurk effect),是由Harry McGurk和John MacDonald發現的,並發表在全世界最權威的科學期刊《Nature》上。
這個實驗要求一高一矮的學生站在講台上,高個子站在矮個子的前面、完全遮住矮個子 ,而底下有一批學生在觀察他們。老師給個指令之後,高個子必須假裝發出「ba-ba」的聲音,但只有嘴型,而矮個子則要同步發出「ga-ga」的聲音,底下的學生則必須仔細觀看高個子的嘴型動作。
結果,所有的學生都認為自己聽到了「da-da」的聲音,這時請所有人閉上眼,把剛剛的聲音實驗再做一次,這時所有人就可以正確聽出「ga-ga」的聲音。這就是大腦合理化的結果,因為嘴型跟聲音對不起來,視覺跟聽覺產生衝突,所以經過整合、最後給出了一個自認為「合理」的答案,卻不是事實。
大腦無法接受不合理
從上面的心理學實驗可以知道,雖然我們的大腦看似有很多彈性,但其實沒辦法接受不合理的事情,因為「不合理」代表自己跟這件事情是有衝突的,有衝突代表自己愚蠢、失敗;而發生衝突的時候,控制疼痛的大腦背側前扣帶迴(dors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dACC)也會釋放疼痛訊號,為了減緩疼痛,大腦就會開始合理化遇到的事。
所以有些人在面對遭受家暴、性侵或是其他各種重大創傷的受害者時,因為跟「社會是安全的、自己是安全的」認知有衝突,所以會開始指責他們,比如「一定是你做不好、一定是你不應該穿這麼少、一定是你不該這麼晚出門」等等,來合理化受害者遭受創傷的原因、同時合理化自己可以倖免於難的理由。
而在日常生活中,「溝通」之所以這麼難,就是因為相信某件事情後,如果出現了「反駁」、「衝突」,對於大腦來說都是「不合理」;比如一個人被指控偷吃了餅乾,大家都相信他就是那個小偷,即使出來一些證據說明不是他,原先指控他的那些人,可能就會說「證據是假的、警方被收買」等,來合理化自己所相信的事情。
那我們該怎麼辦?
不過既然知道大腦有這樣的「不理性」,對於自己的判斷或是看到、聽到的事情就要盡量保持開放的態度,不要太過武斷或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而在判斷前最好的方式就是將看到的事情具體的寫下來,並且列點,因為寫下來之後,可以去除大腦在整合的過程中,多餘的「合理化行為」。
另外,就是當發現自己開始出現「對方是錯的、我是對的」,或是面對衝突時會幫自己找理由,就要注意到這種大腦的「合理化」行為;建議可以嘗試把自己丟到這種「不合理」的場景,讓大腦感受一下痛苦,透過這種方式去理解對方、察覺自己的盲點。
期刊小檔案
《Nature》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學期刊之一,也是全世界最權威及最有名望的學術期刊之一,首版於1869年11月4日。雖然今天大多數科學期刊都專一於一個特殊的領域,《Nature》是少數依然發表來自很多科學領域的一手研究論文的期刊。
延伸閱讀
《週末心理話》只要按讚數多,人就會覺得是「真相」!
《週末心理話》看見的一定是真實嗎?目擊者的記憶可能是錯的!
Line群組的流言不是無故跑出來的,老年人真的比較容易相信謊言!
文/盧映慈 圖/盧映慈 圖片來源: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