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氣晴朗,不少登山愛好者又開始對於較具挑戰性的高地、登山、極地旅行躍躍欲試。不過,不少民眾忽略了「高山症」帶來的危害,對於高地旅遊沒有準備就貿然上路,結果被迫立即返回或甚至發生危急狀況。
臺北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家醫科醫師蔡亮如表示,登山時因為身體無法適應高海拔特殊的環境而造成的不適,稱為「高海拔疾病」,也就是高山症。高山症的病理機轉,是因為組織缺氧,細胞膜的鈉幫浦停止工作,使細胞內鈉和水分子滯留而鉀離子逸出,造成細胞水腫。
一般而言,攀爬至高度超過2500公尺以上,就會出現高山症的症狀,隨著攀升高度上升,發生高山症的比例增加,症狀通常在抵達高度後的12-24小時內發生,並且在1-2天後隨身體適應高度後而減緩。
高山症主要分為3種
急性高山症
「高海拔疾病可以分為急性高山症、高海拔腦水腫、高海拔肺水腫,」蔡亮如介紹。當血氧不夠時,會刺激呼吸中樞加快換氣,引發呼吸性鹼中毒,於是有頭痛、疲倦、厭食、失眠、心跳劇烈等症狀,稱為「急性高山病」。
高海拔腦水腫
如果患者的呼吸不順暢,缺氧嚴重連腦部也水腫、出血,臨床上表現出劇烈頭痛、步履不穩、甚至昏迷致死,就成為「腦水腫」。急性高山症因缺氧而有頭痛、頭暈、失眠、噁心、嘔吐、虛弱等症狀,少數惡化至高海拔腦水腫者會嚴重頭痛、步態不穩、噁心嘔吐、判斷力異常、意識混亂、昏迷、甚至死亡。
高海拔肺水腫
如果急性高山症的症狀再加重,會影響肺臟血流灌注和氣體交換失調,肺泡微血管滲出血漿一般的組織液充滿肺泡。患者咳痰帶血,連靜坐都喘息不已,這就是為「肺水腫」
高海拔肺水腫發作時,病人由於肺動脈壓上升,與肺血管通透性增加,會出現運動表現變差、乾咳、疲倦、心跳呼吸加速等症狀,隨病程進展會出現休息時仍呼吸困難、多痰咳嗽、咳血、極端虛弱、發紺。
蔡亮如強調,高海拔腦水腫與高海拔肺水腫若無及時處理,死亡率很高,「因此一旦出現這兩種水腫,絕對沒有什麼商量餘地,必須立即送下山。」
預防高山症 常用藥有這些
蔡亮如建議,高山旅遊者在出發前,由醫師開立服用預防用藥,以減少高山症發生的機會。「急性高山症與高海拔腦水腫的預防用藥為丹木斯 (Diamox)或類固醇 (Dexamethasone);高海拔肺水腫的預防用藥為鈣離子阻斷劑 (Nifedipine)、威而鋼Sildenafil citrate (Viagra)、犀利士 (Cialis)等,」除了服用預防藥物以外,蔡亮如提醒,也要維持充足睡眠、注意保暖、多喝水、不喝酒、不服用安眠藥,減少劇烈活動。
平時有運動不是「高山症」的免死金牌
高山症嚴重程度與幾個因素有關,包括絕對高度、上升速度、停留時間、個人因素等等。蔡亮如表示,除了三高、心衰竭、肺功能不好的人是高危險群,其他發病原因主要是因為每個人的身體差異,並不會因為你平常有運動,高山症的風險就比較小。不過,有統計資料顯示,50歲以上的人,罹患高山症的風險較小。
「因此,登山時須衡量身體狀況,並且採漸進式登山,勿短時間內上升太快。民眾於高山旅遊時須留意自身與周圍同伴的症狀,如果有頭痛、噁心、嘔吐、喘、咳嗽等症狀出現,需優先當成高山症處理,千萬不要貿然帶著症狀繼續登山,也不要留患者獨自休息,」蔡亮如表示,高山症發生時,除了給予氧氣、休息、藥物治療以外,降低海拔高度才是減緩高山症最重要的方式。
延伸閱讀: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