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姐今年1月因為第4、5頸椎椎間盤突出合併椎間盤破裂導致頸痛、右肩痛、右上臂疼痛不適。但是當時礙於哺乳因素吳小姐為母則強,強忍疼痛不服用止痛藥物,直到接受頸椎內視鏡微創手術當天症狀即大幅改善,隔天即出院。
由於隨著年紀增長,脊椎椎間盤由年輕時富含水分與彈性的狀態,會逐漸退化而流失水分,減少緩衝避震的功能。再加上由於3C產品普及、線上影音串流媒體與手遊休閒活動蔚為風潮,導致人們長期經常性的低頭注視電腦或手機螢幕增加頸椎椎間盤的耗損,進而產生頸椎退化性病變。
臺中榮總功能性神經外科主任鄒錫凱表示,根據他的臨床經驗,發現頸椎病患多數是長時間低頭工作者,例如外科醫師、牙醫師、鐘錶師、裁縫師、廚師、裝潢工人或工廠作業員等需要長時間專注工作導致疏忽定時舒緩頸部壓力的人士。「劇烈運動或意外傷害也可能引發椎間盤病變甚至破裂,一般會產生疼痛、麻木、感覺異常,甚至肌肉萎縮無力或癱瘓等症狀,」鄒錫凱補充。
30%以上40歲人口有頸椎椎間盤病變 復健可改善症狀
根據國外文獻報導,超過40歲以上的人約有30%以上會有頸椎椎間盤病變,而且會隨著年紀增長而逐漸增加比例,大部分的人通常經過保守藥物或復健治療症狀會逐漸改善。
復健科醫師會根據病人的症狀給予適當的治療項目,常見如熱療及電療可促進頸部肌肉血液循環、使頸部肌肉放鬆及減緩發炎。HEHO君在《玩電腦玩到「烏龜頸」上身?醫生教你3招 找回健康脖子!》一文中也介紹過自行復健的方式;《你的頸椎快死啦!這兩件事24小時在殺害你的脖子呢!》一文也有介紹改善平時習慣,將有助於解決發炎問題。此外,也可以使用短期消炎止痛藥物,並改良姿勢與適度的休息,讓症狀更緩解。
傳統手術復原慢 微創手術當天即可下床
但是如果保守治療不見成效,而且經核磁共振等影像檢查,確診為椎間盤突出壓迫脊髓神經,則可評估是否使用外科手術,治療壓迫神經導致的疼痛與麻木不適症狀。
傳統的脊椎手術傷口大,出血多、脊椎肌肉筋膜損傷多,感染率較高;術後恢復慢(平躺3~5天穿背架可起床,1個月到6週後各項日常生活較自如,約3到6個月才漸漸恢復正常)。但主要的是背部肌肉筋膜因為切開撥離後又縫合造成肌肉纖維化和萎縮可能生成持續之背痛。
鄒錫凱表示,頸椎內視鏡手術可以有效改善症狀,手術時間僅約2小時,過程需全身麻醉,傷口大約0.7公分,術後當天即可下床、隔天出院返家,恢復期間建議戴頸圈保護一個月並避免劇烈粗重活動與勞務。「不過,頸椎如果椎間盤空間過於狹窄、椎體穩定性不足導致滑脫、骨刺增生過於嚴重、後縱韌帶鈣化或脊髓受壓迫嚴重等狀況,便不適合以頸椎內視鏡手術進行治療,」鄒錫凱指出。頸椎內視鏡手術屬於健保給付,唯特定醫療耗材需要自費。
延伸閱讀: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