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心理話》想努力當好人卻總是受傷 你該用3個方法放過自己

前幾天,我的朋友B傳來一則訊息,他說,他已經變成公司裡負責幫大家訂飲料的人,即使他自己不喝飲料。一開始他覺得只是舉手之勞,大家也都會謝謝他,「你人好好喔!」但隨著訂的次數變多,店家漏送、少珍珠等問題也變成他必須去處理解決的,在每天的事情都已經做不完的時候,還多出這些事情,讓他覺得很煩,但在一開始的「你人好好喔」的魔咒之下,他也只好為了團隊和諧硬撐下去。

你是不是總是在承擔不是自己該做的事情?

生活在團體社會當中,很難不去注意其他人的目光,但如果時時刻刻把別人的想法放在心上,其實會變得越來越痛苦,因為事實上,一個人永遠沒辦法滿足所有人。

但是這個社會的要求,希望我們可以當一個「好人」,所以很多人會陷在這個框架中,好像拒絕別人就是難相處、就是難搞、不合群,會被從團體中排擠;或是看到別人失望的神情,就會覺得自己很沒用、好像辜負了其他人的期待,好像自己做錯了一件事。

只是那些總愛要求別人做不合理事情的人,就會利用這樣的心態,去找到願意承擔責任的人,把事情丟給他,直到對方撐不下去了,還是會指責這個人「不負責任」,而同時繼續去找下一個受害者。

你該放過自己,並不是永遠的好人才是好人

真正的好人,並不是時時刻刻滿足別人的需要,才是好人。因為時時刻刻滿足他人,久而久之,他人就會覺得這個理所當然,不珍惜、甚至認為自己本來就不需要負起責任,對這些人反而是一種傷害;真正的好人,是要懂得區分界線,懂得拒絕,懂得自己的極限在哪裡的。

如果你發現自己總是陷在「濫好人」的圈圈裡,可以試著用3招逃離這樣的困境:

問問自己,這件事如果做了不一樣的選擇,具體會怎麼樣

如果自己真的不想「幫」這個忙,可以問問自己,如果當初做了不一樣的決定,事情會有什麼改變。因為很多人都會擔心拒絕幫忙之後,可能會被排擠,但也許一開始就明確拒絕,比起後來讓自己撐不下去,或許會更好,一方面讓人知道你自己的界線在哪,一方面也能糾集一群同樣不想當濫好人的戰友。

可以嘗試看看拒絕,或是不要全部承擔、提出團體合作方案。在具體模擬的情境下,患者可以慢慢了解,自己的「內疚」其實是誇大了自己的責任,沒有人有這麼大的權力可以決定所有事情,所以過多的內疚也是不必要的。

說出自己的感受

很多人即使覺得當濫好人很累,卻為了要表現「好人」的形象,還是一直壓抑,不知道自己其實已經陷在沒辦法表達情緒的問題裡,搞不清楚自己的情緒從哪裡來、要怎麼解決,只是一遍遍想著「要怎麼樣才可以讓別人不會討厭我」,甚至會覺得「要做更多」。但如果跟其他人討論這樣的情緒,比如家人、朋友,可以知道並不是每個人都這樣看,幫助自己從這種情緒勒索中離開。

人生不是「一」跟「零」

如果遇到那種,「你明明就很閒/很有能力、為什麼不幫忙」,或是「你明明就有這個東西、為什麼不借我」等「能者多勞」的情緒控訴,可以告訴自己,其實這些事情就像買彩券,有時候誰都無法中獎,有時候一人獨得、有時候多人分享,所以自己獲得了一些東西,並不代表一定是「剝奪」別人來的。

可以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幫忙,但不要把幫忙變得像是義務一樣,應該要達到「均富」,而不是「均貧」,讓自己沒辦法享受自己的生活,必須要用自己的資源去滿足他人。

延伸閱讀

《週末心理話》我們都是好人,但為什麼會變成欺負人的人?
《週末心理話》如何讓普通人去作惡?讓團體說「這是對的」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