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聽過腦中風,但你知道腸子也會中風,而且死亡率甚至比腦中風還要高嗎?這種超高死亡率的急症,如果沒有及時治療,致死率趨近於100%,而且,近年來台灣腸中風的發生率越來越高,比一般人擔心的癌症還要棘手。
台北榮總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醫師李沛璋指出,小腸的血管較細、血流較慢,因此小腸較大腸容易有中風問題,如果沒有在黃金6小時以內進行血管溶栓,會有腸壞死的疑慮,死亡率也大大提高,而一般病人從病發到醫院,包括診斷和治療常會超過12小時,「速度」就成為活命與否的關鍵了。
阮綜合醫院手術室主任林伯彥說明,「上腸繫膜動脈阻塞」就是俗稱的「腸中風」,雖然是不常見,但致死率相當高。「上腸繫膜動脈阻塞」較常發生在65歲以上的民眾,尤其最常出現在本身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以及心律不整、心房顫動的患者身上。
不愛喝水 三高長輩成為高風險族群
造成腸中風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患者的血管壁有硬化造成管腔狹窄、血流不足等問題,平常雖然血量足夠,但進食後因為需血量增加,若無法及時供血將導致腸子缺血,引發腹部的絞痛。
其次是血塊堵塞,也就是說從心臟打出血塊,或腸子血管壁形成血塊,可能在腸子發生堵塞、引起患者急性絞痛。如果忽略喝水,水分攝取不足,會造成血液濃稠容易凝固,容易產生血栓。
難以描述的腹痛 超過6小時沒治療 死亡率狂飆
林伯彥解釋,腸中風的症狀,是腹部劇烈疼痛,但是患者沒辦法描述到底是上腹、下腹或是左右腹部哪邊疼痛,甚至人家幫他按肚子檢查哪邊疼痛的時候,患者也沒有辦法說出個所以然來。這時候,就只能靠電腦斷層攝影,才能看到腸子堵塞的狀況。
腸缺血會造成腸壞死,林伯彥表示,需要盡量在發病後6小時內進行治療,打通血流以降低腸壞死範圍,不然可能因敗血症造成死亡。一般因為肚子痛的原因太多了,腸壞死容易被忽略,等到發現時再開刀,治療通常已經來不及,死亡率高達70%以上,甚至將近100%。
換季多喝水 避免血栓形成隱形炸彈!
腸中風的治療,一般會盡速在黃金時間內移除血栓,擴大血管管腔以有足夠血流,之後再看病患的腸子有無壞死,若壞死要進行腸切除手術,病人在術後會缺少一大段腸子,造成「短腸症候群」,過短的腸子會讓患者無法吸收足夠營養,期間久了可能造成營養不良,這時需要將營養直接注射、打入體內進入血液中。
林伯彥呼籲,要預防腸中風,除了控制心律不整、控制三高,一定要定期服藥,同時適當喝水以避免脫水。而秋冬季時,人體本身也會為了因應環境變化,血管動力改變加強作用,這麼一來也會促成血栓的形成,不可不慎。
而有心律不整或三高的民眾,如果每次吃東西後感覺腸胃痛,就要儘速就醫檢查是否血管管腔狹窄所導致,一定要有警覺。「腸中風可能引起的健康問題也很多,在醫療上相對比較不好處理,千萬不要以為肚子痛,忍一下就沒事,還是儘速就醫找出病因,以及早治療。」林伯彥指出。
延伸閱讀:
他失去小腸靠點滴撐11年 醫師熬夜9小時高難手術還他完整腸道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