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逾十年罹癌人數第一!21%患者可預防,從症狀治療10大QA說清楚

創辦「天和鮮物」的董事長劉天和日前出現心臟不適的問題,昨天驚傳離世享壽69歳。但其實劉天和48歲就曾經罹患大腸癌,經歷過8次手術,那場大病改變了他的生命,了解癌症與安全食材的重要性,全身投入在無毒海產養殖,他曾經說過:「如果沒有生病,我絕對不會做有機」。

劉天和成功對抗大腸癌,但過程中也是歷經切除大腸、裝置人工肛門,但也讓他對健康議題更關注。但也有不少名人因大腸癌離世,包含秀場天王豬哥亮、知名導演楊德昌、劇場鬼才李國修等,大腸癌已經是我國罹癌人數第一位超過十年。

一、大腸癌是什麼?

當人體其中一部分的細胞開始不受控制地生長時,就會出現癌症。雖然癌症有許多種,但它們都起源於這種不受控制的細胞增長。大腸癌通常是指「大腸直腸腺癌」,因為腸粘膜細胞突然增生,細胞變得奇形怪狀、不規則排列並向週邊組織器官侵犯。

簡要目前大腸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癌細胞已經穿透結腸或直腸的內膜或粘膜,但尚未擴散到器官。

第二階段癌症已經擴散到結腸或直腸壁,但尚未影響淋巴結或附近組織。

第三階段癌症已經轉移到淋巴結,但尚未轉移到身體的其他部位。

第四階段癌症已經擴散到其他遙遠的器官,例如肝或肺。

istock 照片檔 ID:807096116 照片檔 ID:877269344

二、大腸癌為什麼罹患率那麼高?

根據國健署統計,大腸癌罹患人數最多,推測主要的原因都是因為來自「飲食習慣」改變,因為人飲食西化,吃的東西趨於高蛋白、高脂肪、低纖維,這樣的飲食習慣易引發炎症性或息肉性腸疾病。

雖罹患率高,但大腸癌近年來被譽為是最可預防的癌症類型之一,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指出:21-25%的大腸癌可以透過運動與體重控制來預防。

三、大腸癌的症狀有哪些?

大腸癌可能沒有任何症狀,尤其是在早期階段,但確實可從一些小端倪看出身體出現改變。

  • 初期症狀:

排便習慣明顯改變、貧血、倦怠、排便出血、糞便中帶有黏液、肛門腫脹感

  • 中後期症狀:

腹部脹氣、腹痛、直腸出血、腹瀉、體重不斷下降、手或腳腫脹、慢性頭痛

如果陸續出現肛門腫脹感、裡急後重、排便習性改變、出血、黏液便、細便等症狀,通常表示還屬於早期,若已出現缺鐵性貧血、腹部脹氣、腹痛等症狀,很有可能代表腫瘤已長到很大了才被發現。

四、罹患大腸癌有一定會死嗎?目前有多少存活率?

有些癌症患者想知道自己所患的癌症的存活率,但其實所有癌症都是早發現存活率越高,早期如第一期五年的存活率達九成,第二期則減少至50~70%,第三期降至三成以下,第四期更少於1%。

根據統計顯示,大腸癌的病患求診時只有三分之一是早期,顯示大多數的人把大腸直腸癌的症狀當成是痔瘡、其他疾病等看待,並未能夠及早發現和治療。

iStock ID:489733138

五、大腸癌引起的原因?

異常細胞積聚在結腸壁上,形成息肉,息肉雖然不是腫瘤,但是有變成腫瘤的可能,高達95%以上的大腸癌,都是從息肉、腺瘤變成。通過手術消除這些生長是一種常見的預防方法,但也有可能是由其他類型的腫瘤引起的,例如:

  • 類癌腫瘤:因為這種腫瘤比一般的腺癌有較為溫和和緩慢的病程,病理醫師無法單純由病理組織切片來判斷良性或惡性的類癌腫瘤,但引發胃腸道的類癌佔74%。
  • 胃腸道間質瘤:可開始於良性,然後變成癌性,通常在消化道中形成,在結腸中相對少見。
  • 發炎性息肉:雖然是良性但跟癌症腫瘤很像,血管都很豐富,可能會因為摩擦造成出血,所以會建議切除。
  • 腺瘤:容易變惡性、癌症,整條大腸直腸都可能出現,無論大小都建議切除,並持續追蹤。

六、誰是罹患大腸癌的高風險者?

有一些危險因子確實可能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年齡就是其中之一。但有些確實無法避免,例如年齡到50歲以後,罹患這種癌症的機會就會增加。

不可避免的風險因素

  • 結腸息肉的病史
  • 腸道疾病的病史
  • 大腸癌的家族史

可避免的因素

可以避免就代表,改變這些行為,確實有助於預防大腸癌。

  • 超重或肥胖
  • 抽煙
  • 大量飲酒
  • 患有2型糖尿病
  • 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
  • 進食富含加工食品或紅肉的飲食

七、疑似有大腸癌會需要做哪些診斷?

早發現早治療永遠是最佳註解,但確定是否罹患大腸癌也是需要經過繁複的檢查,經過各項數據後才能推測病情撞框。

血液檢查

醫生可能會替你驗血,由於腫瘤會導致出血,大腸癌的患者紅血球計數一般會較低(貧血)。大腸癌也有可能擴散到肝臟,所以透過驗血檢查肝功能也有助評估病情。

血液中的一些物質(腫癌指標)可以用來評估治療的效果。不過,腫瘤指標不會用於診斷癌症,因而不適用於健康或未確診癌症的人,一般只會用以跟進大腸癌患者在接受治療後的改善情況。如果經過血液檢查、以及個人病況醫師評估很有很可能是大腸癌時,會要求進一步進行其他類型檢查。

乙狀結腸鏡

乙狀結腸鏡的外型就是一根只有手指般粗的、有彈性的光纖管,光纖纖維軟管會插進肛門,然後經由這條管子由直腸至乙狀結腸裡,讓醫生檢查直腸及部分結腸是否生有息肉及癌細胞。

檢查時會令人感到不適,但應該不會很痛。且檢查時間大約10-15分鐘,醫師視查完畢,檢查就完成了。大部分人士都不用麻醉或服食止痛藥物,不過,如果真的需要的話,你可以跟醫生提出。

如果從檢查中發現有腺瘤息肉或大腸癌的話,醫生會建議你進行大腸鏡檢查,以便檢查結腸的其他部分是否也有其他息肉及癌細胞。

大腸鏡檢查

大腸鏡檢查就是用類似胃鏡的軟管由肛門進入來檢查整個大腸內部,可以直接觀察大腸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盲腸。除了可以直接觀察大腸表面黏膜、血管的異常,必要時可做病理切片檢查。

不少人對於做大腸癌感到害怕,因為不少人都會覺得不舒服,主要就是因為大腸是呈現ㄇ字行,但管子為長長一直條,所以大腸鏡檢查碰到通過轉彎處或達到較深處時,病人會感覺到臟器被拉扯的疼痛。尤其女性因為在骨盆腔多了子宮和卵巢構造,一般而言比男性較易感到不適。

大腸鋇劑雙重對比

這種檢查又稱為 DCBE 或下消化道攝影檢查。檢查時,乳白色的液體先會充脹結腸,再泵入空氣進一步擴闊結腸,這樣就能拍下高質素的 X 光片。如果 X 光片有異常,就需要進行結腸鏡檢查了。

八、大腸癌有哪些治療選擇?

醫師會依據每位患者的腫瘤大小、發生部位與期別,甚至是個人身體狀況,給予不同的治療建議,但目前主要以這四種方式為主。

  • 手術
  • 放射療法
  • 化學療法(化療)
  • 標靶治療

手術

在大腸癌的最早期階段,外科醫生可能會通過手術切除腫瘤,及腫瘤附近相關的淋巴結群完全切除,若是腫瘤過大無法以內視鏡完整切除時,則需要實行結腸切除術。

目前腫瘤外科手術有微創手術與剖腹手術,目前的趨勢是微創手術,若切除後腫瘤比預期來的晚期,常會合併化學或是放射治療。

放射療法

是透過高能量射頻例如 X 射線,殺死癌細胞或縮小腫瘤,有些醫師會建議在進行手術前先進行放射治療,因為腫瘤未切除前先行照射,反應較佳,且照射後腫瘤縮小,可增加手術切除的機會。

放射療法亦可以用來減輕一些嚴重癌症的症狀,例如腸阻塞、流血和痛楚。國外有些研究會是合併放射及化學治療,不僅可增加局部控制率,亦提昇了存活率。

放射治療的副作用,可分為急性及慢性二種,急性副作用為腹瀉及會陰部皮膚發炎。慢性副作用最常見的是小腸阻塞、出血、穿孔。

化學療法

使用藥物殺死癌細胞,化學療法是在手術後銷毀任何殘留癌細胞的一種常見治療方法,同時可控制腫瘤的生長。

雖然化學療法可以減輕晚期癌症的症狀,但通常會帶來副作用,需要通過其他藥物來控制。

標靶治療

標靶治療是在一開始就已選擇好癌細胞中的目標,利用癌細胞某些特殊構造且在正常細胞裡缺乏的特性,用專一性的藥物攻擊這些特殊構造來殺死癌細胞,但對正常細胞則不造成或是只有很低的傷害。

九、有什麼方法可以預防大腸癌?

有些高風險因素例如家族史和年齡,是無法避免的。然而生活方式,也是可能會導致大腸癌,可以從日常生活改變方式做起:

  • 減少食用的紅肉量
  • 避免加工肉類,例如熱狗和熟食肉
  • 多吃植物性食品
  • 減少飲食中的飲食脂肪
  • 運動
  • 戒菸
  • 減少飲酒
  • 減輕壓力
  • 糖尿病患者應控制病情
  • 定時接受健康檢查

十、大腸癌復發率高嗎?

當然大腸癌是可以治癒的,而且早發現治癒率非常高。一般可達90%以上,但手術後不代表所有癌細胞皆已清除,部分癌細胞很可能隨著血液循環擴散至各器官,

因此,大腸直腸癌的復發或轉移以手術後第1年至第3年較為常見,隨著時間越久,復發機率越低,但患者有需要確實該定期回診。

參考資料

美國癌症協會-大腸癌患者指南

台灣癌症基金會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

優格降低26%大腸癌風險!但只有這種優格才最好

蟬聯11年癌症榜首!預防大腸癌就靠這4招

為什麼會得大腸癌?醫師:95%大腸癌是息肉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