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雖然台灣的疫情相比其他國家沒有很嚴重,但也讓經濟受到重創,根據勞動部統計,今年春節過後台灣的失業率不斷攀升,從2月的3.7%(失業人數44.3萬人),到2020年5月已經增加到4.07%(失業人數48.6萬人);至6月底,全台有3萬1816人被迫放無薪假或減班休息。
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表示,失業增加第一個影響的就是犯罪,比如美國從2019年的失業率只有3.7%,到了2020年暴增到10.4%,導致美國出現很多地方的暴動、抗議,民眾去燒毀店面、攻擊民宅、搶奪食物等。
而長庚醫院兒少保護中心則認為,除了這些顯性的犯罪行為之外,其實在家中的、隱性的「虐待」,也是在失業底下很容易出現的一個狀態。根據研究統計,失業率提高之後的6~9個月,兒童虐待率開始會變高。
疫情導致失業率上升、虐兒率也增加!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醫學科醫師辛宜臻說,其實在過去的經驗中,就發現失業率跟兒虐率是連動的。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統計資料顯示,2004~2015年這12年間,台灣共有16萬1183位兒童遭受「不當對待」,平均每年發生1萬3431例,每天就有36個不幸個案。
而台灣的兒虐發生率,整體呈現緩升趨勢,從2004年平均每萬名兒少人口有14位受虐,到2015年為每萬名23.4位受虐;2012年一度達高峰每萬名有43位。
如果仔細比對當時的失業率,2004~2005大約是4.4%左右,而2007~2009年金融海嘯經濟大衰退,讓2009、2010年的失業率達到5~6%之間;2011年雖然稍降,也還有4.4%左右,導致2012年的兒童虐待率來到最高峰。
辛宜臻表示,會有這種「時間延遲」的現象,推測可能有一部分是因為台灣失業給付最長可達6或9個月,緩衝了前幾個月的失業衝擊,接下來若持續失業、借貸、負債,或加上再就業適應的壓力,長期累積之下,就造成兒虐遞延現象。
台灣2個月,1家醫院就出現2起打斷頸椎的虐兒案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醫學科主任李嶸表示,其實現在在兒童急診科已經有感覺到「虐待增加」。根據過去經驗,雖然每天的虐待個案多,但嚴重虐待的個案大概1年只會有1個,不過5、6月這2個月以來,已經出現2起嚴重虐待的個案,都打到頸椎斷掉。
5個月大男嬰
來院時,爸媽說「只是頭被箱子撞到」,但身高體重小於平均曲線的3%(營養不良),來醫院的原因是呼吸停止,頸椎受傷。
而男嬰的爸爸幫奶奶工作,媽媽沒有穩定工作,等於兩人都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
1個月大男嬰
身材瘦小,看起來病懨懨的。爸媽說他吃不好、呼吸不順來急診;醫師懷疑有些問題,照了X光之後發現左大腿、第四節頸椎都被打斷,現在是全身癱瘓的狀態,能不能恢復還要看之後的復健狀況。
辛宜臻表示,依研究模型推估,失業率每上升1%,來年的兒虐率將上升萬分之7,所以現在台灣失業率大約上升1%,如果以18歲以下的兒少有360萬人來計算,明年會增加2500名兒童出現受虐的現象。此研究論文已發表於2018年12月的《醫藥》(Medicine)期刊。所以在疫情結束之後,應該要更積極面對,減少兒童不當對待的發生。
兒童不當對待
- 身體虐待:毆打、過勞
- 性虐待:性侵、性騷擾
- 精神虐待:辱罵、控制
- 疏忽:照護者對小孩的不理不睬。
林口長庚醫院兒少保護中心主任葉國偉說,在所有虐待裡面,「疏忽」是最常見的,但「身體虐待」是最容易被發現的。「我認為, 一般人只要覺得小孩子怪怪的、有問題,其實就可以通報,打113等,寧可多報、不要漏報。」
辛宜臻則說,如果發現身旁的小孩子出現以下幾種狀況,其實就要特別注意:
- 總是髒髒的
- 跟同儕相比特別瘦小
- 總是穿著不合身的衣服,特別大件
- 常常請病假、缺課、不來上學
- 父母在外面就會公然毆打或辱罵孩子
- 身上出現莫名其妙的傷口、瘀青
- 畏縮、常常恐懼
- 每天都會聽到從家裡傳來小孩的大哭聲
而辛宜臻也強調,如果要避免兒童受虐的狀況,參考國外的經驗,可以從這幾點著手,「我知道台灣有在做,但可能沒有評估這些做法的效益,也沒有追蹤,但可以。」
- 振興經濟
- 實質輔助失業家庭
- 輔導就業、減稅退稅、低收入家庭福利優惠
- 食物銀行、捐贈文具書包、食物券
- 可負擔得起的合格托育單位、彈性寄託幼兒管道(提供給需要打零工的父母)
- 鄰里的力量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