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指責他人的刺蝟,內心可能更脆弱無助!從心理學角度看「指責型溝通者」

不知道你在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景:

合作的工作出了差錯,明明是兩人的責任,他卻惱火地沖你喊:“都怪你當初XX,要不是你就不會這樣了!”;吵架冷戰之後,你主動去和好,卻換來他更加瘋狂的人身攻擊;“ 你怎麼這樣? ”、“ 你什麼都做不好! ”、“ 全是你的錯! ” 在他面前,似乎做什麼都要被挑剔指責一番。他也許並不是個“惡人”,可是一張刀子嘴,卻總讓他人感到不舒服。或者有時你也會這樣,明明本意並非如此,話一出口卻統統變成了指責,就像刺猬一樣,內心柔軟,卻以一副堅硬而鋒利的軀殼沖向他人。我們有時說,這只是脾氣火爆、刀子嘴豆腐心。而在薩提亞的理論中,這種溝通模式被稱為指責型的生存姿態 
什麼是指責型的生存姿態? 簡單來說,生存姿態(survival stance)是個體為了生存而發展起來的一種保護自己的手段。每個人在成長中都曾感到過威脅,比如不再被愛,然後會以不同的應對方式(如討好、指責、超理智)來使自己免受傷害。長此以往,這種應對方式就漸漸固化為生存姿態。指責型的生存姿態在日常溝通中的體現則是:個體為了保護自我價值免受真實或假定存在的威脅的傷害,而做出的以責備、挑剔、否定、評判他人為主的言語反應。指責型的生存姿態在溝通中有哪些表現?首先,持指責型姿態的人通常有強有力的身體表現,但僵硬而緊張的的肌肉,會隱隱透露出與他們強大外表不一致的內心。同時,持指責型姿態的人,經常會有攻擊性的言語表現,比如:
  • 責備他人:“ 全都是你的錯”
  • 挑剔否定他人的行為:“你怎麼這樣”、“ 你從來沒做對過一件事”
  • 負面評判他人:“ 別找理由了,你就是笨”
  • 令他人,意圖控制他人,有時會顯得有些獨裁
  • 習慣性反對他人的提議

……

並且,這些外在的言語可能是與內心的體驗不一致的。持指責型生存姿態者的本意,往往並非攻擊對方。他們通過疾言厲色表現得很強大,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內心強大。

比如,在指責者責備對方“這全是你的錯!”時,其內心的體驗可能是“我好害怕犯錯誤,犯錯誤的我就不再優秀了”。

在攻擊或命令對方時,心裡想的可能是:“我必須表現得強大,我不能表現出脆弱的一面,不然他們就不會尊重我。” 

指責他人讓我感到安全 通常,那些經常指責他人的人,似乎擁有著威嚴而不可侵犯的形象。他們強大、高高在上、從不軟弱。但誰知道在強硬的指責背後,藏著的可能是一顆脆弱的心呢?這種長期發展起來的生存姿態,這種行為與內心極度不一致的表現,可能都出於一個簡單的目的:保護自己。指責者認為:

  • 通過責備,可以將錯誤推到他人身上,避免承認自己的錯誤;
  • 通過否定、打擊對方,可以保持威嚴,確定自己的價值感,並與對方保持自認為安全的距離;
  • 通過挑剔對方的所作所為,並加以命令,可以獲得控制感與安全感。

可是,保護自己的方式,有千千萬萬種,為什麼他們唯獨選擇了高昂著頭顱衝鋒陷陣,用猛烈的攻擊來守衛自己的心呢?

為什麼會形成指責型的生存溝通姿態? 1.低自我價值感低自我價值感的人們不敢直面自己脆弱的一面,更不願將它展現給旁人看,因為暴露便意味著要承擔被傷害、被遺棄的風險。所以他們通過對他人的指責和命令來獲得虛幻的控制感,來營造出一種高大獨立的形象,或者有意地與他人保持隔絕,來獲得“認可”和“尊重”。而也正因為他們保護自己的意願如此強烈,令他們只能考慮自己所處的狀態,無暇顧忌被指責者的感受,就像是遇到危險時的刺猬,先把刺扎出去,以暫時緩解自身的緊張和焦慮,但卻不會考慮到周圍的人會不會被傷害到。2.不合理信念指責型溝通姿態受到成長環境的影響。他們的頭腦中形成了很多僵化而不合理的規則,比如:我不能犯錯、我必須要在人前保持強大的樣子當錯誤發生,而他們又不允許自己犯錯時,指責者們可能想到的唯一的辦法就是把錯誤歸結於別人,以保護自己的這些信念不受動搖。這種不良的溝通姿態,讓被指責的人倍感痛苦。指責者所感受到的滿足,也往往只是暫時的。焦慮和痛苦依然存在,堅硬的外殼總會有瓦解的片刻

就像很多影視劇裡所塑造的“刀子嘴豆腐心”的人物那樣,他們在指責完他人之後,在只有自己一人的角落裡,面對無所遁形的脆弱無助時,也會崩潰落淚。

如何改變指責型的溝通姿態? 對於指責者來說,想要緩解這種局面,可以從以下幾個小方面入手。1、自我覺察認識並理解自己是做出改變的第一步。當你習慣性地說出指責或傷害別人的話時,你可以有意識地去探索自己言語姿態和身體姿態的不一致,來察覺內心真實的情緒是怎樣的?渴望得到什麼?比如在意圖言辭激烈地指責的時候,去感受自己僵直的背脊和緊張的肌肉,察覺到自己內心的緊張和不安,察覺到那個也許很脆弱的自己。2、做出誠實的反應誠實地去面對自己的真實感受,誠實地面對事實。比如在想要用指責推卸責任的時候,坦誠承認自己確實也擔有一部分職責。在溝通中,向對方展示自己真實的感受,這可能會帶來一定程度的風險,但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意義上贏得尊重。

3、改變頭腦中不合理的信念發現自己一些不合理的規則或信念之後,可以試圖轉化它,改變其中極端的詞彙。比如:“我必須永遠保持強大”,可以改為“我可以保持強大”,進一步改變為“我可以有時強大”(這就意味著,你也可以有時弱小)。表現出並接納真實的自己,而非表現出僵化的規則或信念。真實的自己也許有脆弱的一面,但要知道,即使是脆弱的,不那麼高大威嚴的你,也一樣值得被愛、值得被尊重。紀伯倫曾說:

一個人有兩個我,

一個在黑暗裡醒著,一個在光明中睡著。

我是烈火,我也是枯枝。

 

灼熱的烈火,細弱的枯枝,也許都是我們的一部分。一個人可以有千千萬萬面,但在愛自己的命題裡,接納每一面的自己,永遠是我們能做的最好的事。 


本文授權轉載自簡單心理,原文:《“全都是你的錯!” 刺猬般的指責型溝通姿態者》

參考文獻:
維吉尼亞·薩提亞, & 聶晶. ( 2007) . 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 .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B北京).
維吉尼亞・薩提亞,薩提亞,易春麗, &葉冬梅. (2006).  新家庭如何塑造人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HEHO編輯部整理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