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估計有將近 350 萬人深受關節疼痛所苦,嚴重時即便是行走、上樓梯也會痛到要人命,當磨損到不可逆時就得進行手術。只是傳統手術不僅較疼痛,開刀時也容易受人為因素影響,而機器人手臂將有助解決這樣問題。豐榮醫院院長應思漢說:「其實現代微創機器人手臂讓疼痛越來越少,將會是未來精準醫療中重要的一環。」
一表看懂兩種常見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
身邊不少長輩都曾做過「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但仍有部分族群擔心術後疼痛而望之卻步。且只要提到手術都認為要「從長計議」,必須考量到手術安全、價格、進行方式。其實並沒有哪種手術方式最好,只有最適合患者的方法。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的方式,現在可以簡單分為這兩種:
- 「傳統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透過手術器械及醫師的經驗做量測與比對,完成人工關節置換。
- 「機器人手臂輔助膝關節置換手術」( MAKOplasty ) :先利用電腦斷層做出精確的膝關節 3D 立體的骨骼圖像,透過導航技術僅需精準磨除受損需置換的膝關節面,保留仍可以使用的關節及軟組織,大幅減少疼痛與不必要的犧牲。
兩種手術都各有各的優點,到底民眾在面臨選擇時該怎麼考量?專業的骨科應思漢醫師 骨科醫師應思漢院長建議可以從這幾個方面思考。
一、手術精準度
許多醫師主張:「如果可以用健保為什麼要患者自費?」微創手術相對昂貴不是沒有原因!機器人手臂輔助手術相對傳統手術更加精準穩定,以同樣手術來講,一位三十年經驗的教授,跟一個三年經驗的醫師,進行機器人手臂輔助手術,兩個人手術結果是一致的。而且每一台的手術定位的結果是一致的,不會因為早上手術或下午手術受到醫師精神及體力的影響。
透過精準的程式設定與立體定位,機器人手臂輔助手術不會因為醫師個人經驗、身體精神狀況、手感不穩定等因素影響手術品質,只要把設備跟環境準備好,不管哪個醫師來執行結果都會是一致的,可以排除很多的人為因素。
二、傷口小恢復快速
過去傳統膝關節手術都是用電動或氣動的鋸子來清理退化損壞的關節面,但機器人手臂輔助手術卻是用打磨的方式來進行。以傳統膝關節手術來說,為了有效縮短手術時間,使用鋸子去修整關節面是省時的做法。但就跟蘋果去皮一樣,直接用菜刀去剁而不是用刨刀去削,雖然會快速很多,但卻也會犧牲掉原本不需要切掉的的部分。丟掉的蘋果皮還包含了很多好吃的果肉,非常可惜。
而機器人手臂輔助膝關節置換手術,會先把病人整個關節的骨頭以特殊精細的電腦斷層做 3D 重建,透過 AI 的計算將骨頭的立體模型去做模擬,精準推算手術後關節面運動受力的位置,得到最佳的人工關節擺放位置。在手術還沒開始之前,就已經可以預測手術完之後的模樣。所以使用機器人手臂輔助膝關節置換手術,可以做到只更換受損的關節面,也就是「部分膝關節置換」,而不需要像人工全膝關節置換手術一樣把好的關節面、不好的關節面通通都切掉換成人工的。整體手術破壞少,自然就傷口小、疼痛少、恢復快了。
(參考資料:「退化性膝關節炎的人工關節怎麼選?」退化性關節炎治療 7 大 QA 一次說清楚 )
正因機器人手臂會精準控制位置,手術中打磨的過程可以快速磨掉需要擺放人工關節的位置,人工關節擺進去時能 100% 吻合。應思漢強調:「過程中不會傷害不需要去除的骨頭、軟組織及韌帶,以前傷口都要 10 到 15 公分大,現在只有 5-8 公分。且沒有多餘的破壞幾乎沒有什麼流血,也不用放引流管。重點是只需做『部分膝關節置換』,不需要破壞十字韌帶,手術後立即就可以站,一週內就可以蹲下,幾乎不用擔心關節僵硬或是需要長時間復健的問題。」
傳統人工全膝關節置換手術後的出血,主要是來自於用鋸子切下去的骨頭面及手術過程中被犧牲掉的軟組織。骨髓內的血管不會收縮而持續滲血,為了避免術後關節腫脹才會要有引流管。手術後關節的積血腫脹會直接造成膝蓋彎曲時的疼痛,拉長復健時間。爾後裡面的血塊沾黏在一起還會影響未來彎曲的角度,要復健好長的時間才有辦法蹲下!但機器人手臂破壞少,幾乎沒有上述的後遺症,也省去未來復健的一些問題。
「部分膝關節置換手術」不能健保做?微小誤差都可能需要再次手術
很多患者問說難道部分膝關節置換手術不能健保做?應思漢回應:「當然可以啊!部分膝關節手術健保有給付,但是手術前沒辦法透過3D重組骨骼建模與導航技術做計畫,因此新的人工關節也不容易擺放到最完美的位置。而且有些地方視野死角看不清楚時,醫師經驗與運氣就很重要。在國外許多大型研究中,使用傳統手術方式去進行部分膝關節置換的患者,沒有幾年就得再次接受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所以在傳統手術方式底下,醫師多半建議患者不要保留,直接把整個膝關節換成人工的。」
部分膝關節置換手術只要有一點點誤差,患者就容易不舒服,人工的關節容易磨損甚至鬆脫,可能不到五年又只能再次接受人工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所以以徒手做這樣手術來講,醫師經驗如果不足,失敗率就比較高!
機器人手臂輔助手術後恢復快速!破壞少幾乎沒有後遺症
在醫學進步之下,手術完美配合機器人手臂與導航科技會讓手術結果更精準,復原更快速。應思漢分享:「去年有一位患者就是一次兩隻膝蓋用機器手臂開刀,手術完當晚就下來走路,第二天出院回家。一個星期後蹲在院子裡澆花,嚇壞鄰居,怎麼開完刀馬上就可以蹲下了?」
過往傳統手術患者可能需要住院一星期左右,傷口還要有引流管,幾天下床都不方便,連坐馬桶時膝蓋都很痛,如今這些問題通通可以被解決。
但需要進行機器人手臂輔助手術還是有門檻在,應思漢坦言:「機器人手臂使用的軟硬體與一般醫院原本手術設備有巨大的差異,而醫師也必須受訓另外取得技術證照,所以目前費用還是相對高昂。」
微創手術讓長輩們儘早回歸日常生活!
一次機器人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置換術自費約 50 萬,屬於全自費手術。費用包含了手術特殊麻醉、止痛等所有的費用,且手術器械及人工關節的材料都是國外目前一線的產品。傳統手術雖然健保有給付,但特殊耐磨的關節墊片、手術過程中的抗菌止血材料、手術後的止痛等都還是需要另外自費。零零總總也是不少錢。
機器人手臂輔助膝關節置換手術其實在美國已經相對盛行,應思漢解釋:「因為國外沒有健保,即使是傳統膝關節手術就大概要將近 3、40 萬台幣,兩者手術的價錢沒有差很多,所以會有將近十分之一的患者願意使用機器人手臂進行手術,因為效果很好。」
不同手術各有優缺點,依患者的狀況選擇最適合的手術方式才會有好的效果。應思漢說:「雖然機器人手臂膝關節置換手術優點多,但傳統手術還是不可取代。傷口雖大但可以把這些所有結構都看得很清楚,讓醫師都能輕易達到關節的平衡性。某些複雜或嚴重的關節破壞,還是比需必須用傳統手術方式才安全。」
退化性關節炎雖然是普遍的疾病,患者年齡多半較大,手術傷口越小越能降低手術風險,縮短恢復時間。經由微創而精準的機器人手臂輔助膝關節置換手術,讓長輩們很快地回歸日常生活。且豐榮醫院有專門的骨科微創手術中心,除了微創的骨折治療與關節鏡手術以外,還具備機器人手臂輔助關節置換的軟硬體,即使民眾不是在台北市也能獲得最先進的醫療服務。
參考資料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