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睡覺也有分天氣的!下雨天時,雨聲的固定頻率會遮蔽其他充滿變化的聲音,讓人容易進入安穩的睡眠狀態,所以人總是會感到特別想睡,而且下雨等於是告訴人們「要待在安全的地方」,所以心理上也會感到安定、放鬆,自然就想睡了。
雨聲的遮蔽效應
耳朵雖然可以聽到各種聲音,但在特定的時候,只會讓大腦接收到最重要的聲音,像是開會的時候,雖然身旁可能有時鐘聲、電腦的運轉聲、冷氣聲,但我們只會注意到每個人的發言,這就是所謂的「遮蔽效應(Masking effect)」。
遮蔽效應可以運用在很多地方,像是利用流水的滴答聲當作隔音,讓辦公室的談話只有少數人能聽見,咖啡廳的音樂也有很好的屏蔽效果,讓人不會被隔壁桌給干擾。如果造成屏蔽的聲音突然消失,像是音樂停了,你可能會發現自己處在一個很吵雜的環境。
而睡覺時的雨聲也是如此,不管是小雨還是大雨,只要頻率比較固定,可以幫助隔絕變化多的聲音,例如車聲、講話的聲音,讓人的大腦進入「被屏蔽」的狀態,會傳遞一種「現在安全」的訊息,所以會比較好睡。
變化的聲音才會成為警報系統
那為什麼大腦被屏蔽的時候,會感到安全?在人體的生理機制上,聽覺是一個24小時的警報系統,幫助人面對突然的變化、危機,但是人的身體還是需要休息,所以只要大腦習慣一種聲音,就會判定為「無害」,然後進入比較放鬆的狀態。
當然聲音超過一定的程度,因為聽覺刺激太多,還是會有「太吵睡不著」的可能,這個部分就跟丘腦釋放出的「睡眠紡錘波(sleep spindles)」有關;紡錘波是隔絕噪音的一項機制,防止大腦因為太細微、無害的聲音而干擾睡眠,紡錘波釋放越多的人,需要越高的分貝才能被打擾。
但雨聲在人的記憶中並不是代表危險,除非大腦連結到「衣服曬在外面沒有收」等相關因子,不然就算超過一定的分貝數,大腦也只會短暫清醒、判定無害、繼續進入睡眠;反而是分貝數較小的蚊子聲,因為頻率變化較多,對人的干擾更大。
所以下雨天對大腦來說,不但有屏蔽其他聲音的效果,又代表外界的危害不容易出現,自然就會「好眠」,如果下次感覺自己睡不著,可以試著放一點雨聲的音樂來聽,也許可以幫助大腦放鬆、入睡!
延伸閱讀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