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的阿敏有2個孩子,跟丈夫感情也不錯,家裡沒什麼大問題,但每年12月底開始,一直到3月初,她都會覺得特別的沒精神、昏昏欲睡,家人還笑她是不是要冬眠了。但這幾年症狀越來越嚴重,不只沒精神,還開始莫名的想哭、鬱悶,發作時間也延長到6月,就醫才發現自己得了「季節性情感疾患」。
人類還是需要太陽的
季節性情感疾患(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縮寫剛好是代表難過的SAD)又稱冬季憂鬱,主要發生時間是秋冬日照變短的時候,或是長期的雨季、無日照時,好發在20~30歲之間,女性又比男性多;一般來說,因為症狀只會集中出現在幾個月間,患者不一定馬上知道自己其實精神有狀況。
SAD雖然是一種精神疾病,但也是人類的一種「生理需求」。很多人應該都有陰天、雨天的時候感覺心情特別鬱悶,但只要太陽又出來、可以出外活動,精神又好了起來的這種經驗,其實產生的原因是相似的。
太陽光中波長較短的「藍光」,是控制褪黑激素、血清素的大腦激素分泌的關鍵,褪黑激素可以讓人睡眠品質增加,血清素則可以穩定心情,但如果人體接受到的日照不足,會影響生理機制,造成情緒低落、憂鬱、沒精神。
在這樣的情況下,跟一般的憂鬱症不同,季節性情感疾患首先要接受「光照治療」,每天早晨接受2小時2500燭光(1燭光約等於1支蠟燭的亮度)以上的照射,1週後如果有緩解,則改為每週照射5次,持續照射3個月以上,再配合憂鬱症的藥物,通常可以有很好的療效。
大部份人陰雨天都會憂鬱,怎麼樣才算是病?
第一個要件當然是患者產生了無法控制的惡劣心情,不是單純的心情低落,是連原本喜歡的娛樂,像是運動、看電視、上網、購物都不想;或是出現避開人群、食慾下降的症狀,但對於本來就喜歡用食物來紓壓的人,可能會吃更多的食物,導致體重上升。
再來,患者可能會晚上睡不著,導致白天昏昏欲睡,或是一整天都很想睡、怎麼樣都睡不飽,可能被笑說「在冬眠」;而且患者會變得精神恍惚,做事猶豫不決,可能在買晚餐的時候,站在菜單前愣住,完全無法決定。
這些症狀在日照又變長,例如進入春天之後,會逐漸減緩,但有些人會出現躁動不安、情緒起伏很大的相反症狀,而台灣春天是雨季,雨天日照也偏少,所以很多患者發作的時間會越來越長,到了夏天呈現反撲的情況。
不過台灣現在光照治療還不是非常普遍,如果有類似這種憂鬱症狀的人,建議可以採取「日出就起床」的模式,太陽下山後就早點睡覺,儘量多跟陽光相處,不只可以改善情緒,也可以將生理時鐘調整過來,形成一種類似光照治療的模式,也更自然。
延伸閱讀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