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公布 109 年癌症登記報告來看,對女性健康威脅最大的莫過於「乳癌」!乳癌於十大癌症中位居第 3 名、而在女性十大癌症則高居首位,標準化發生率也上升,可說是一大警訊。
乳癌的發生高峰約在 45〜69 歲之間,但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專家表示:「台灣乳癌好發年齡比歐美少了 10 歲,低於 40 歲確診者就占乳癌患者 9%,歐美國家卻只有大約 4 至 5%」。
馬偕紀念醫院乳房醫學中心資深主治醫師李芳指出,與熟齡女性較為不同的是,年輕病友正值職涯、婚姻、生育、家庭等重要發展階段,治療上面臨更多的抉擇與困境,需要更多幫助以調節心理不適,得以用更積極的心態面對治療。
Q1:未婚女性罹患乳癌後,將面臨是否要切除乳房的抉擇,請問,乳房切除女性對於年輕女性的打擊?
李芳指出,如果是未停經的年輕患者,乳房全切除手術對她的衝擊相當大!尤其是對仍未婚、未育、未哺乳過的女性,更會覺得女性和媽媽象徵被剝奪,那種打擊甚至會影響治療意願。
李芳強調,如果病人狀況允許的話,當然可以以部分切除為優先,降低心理衝擊;不過如果本身病情條件不佳,如腫瘤較大、鈣化範圍大、多顆腫瘤散布各處等,就不適合部分切除,全切除是延長生命的唯一選項。
對於這些患者,醫師也會提供可以有「全切除後、立即重建」的選項。乳房立即重建的優點是,減少全切除帶來的心理創傷、能少一次麻醉手術的機會,還可保留較多的乳房皮膚,而有較佳的重建結果。
她說:「不過仍要視手術當下看到腫瘤實際狀況,來決定是否能夠立即重建。如果條件不允許,如癌細胞侵犯到胸壁、發炎性乳癌,或淋巴結感染 4 顆以上、需加做術後放射線治療,之後在安排延遲重建也是可以的」。
Q2:如果患者因為有其他考量不願意切除,您會給予什麼樣的治療建議?
李芳表示,就乳癌治療而言,治療方向是以「治癒」為主要目標,常規治療一定會有手術切除的部分,尤其是早期乳癌 (第四期之前) 患者,無論是停經前、停經後,都免不了切除的宿命。
而乳房手術切除可分為「全切除」和「部分切除」,而對女性外觀影響最大的是「全切除」。
「部分切除」是把腫瘤周邊局部切除乾淨,可以保留大部分的乳腺、乳頭和乳暈,對外在影響不大;「全切除」則是將整個乳房組織切除掉,使胸前變得平坦並留下傷疤,如果沒有馬上進行重建,會明顯影響外觀。
李芳提到,如果是腫瘤比較大、不想全切除,可以跟醫師溝通,先做化療、標靶,等腫瘤縮小後再手術,或許可以保留較多的乳房組織。她提醒:「如果在化療期間,發現患者對藥物反應不佳時,還是得馬上更換治療計畫」。
她進一步說明,制定治療計畫時,都會與病患溝通,盡量符合期望。「不過,還是會讓患者知道,該切除時還是得手術。若患者對於乳房切除的情緒無法舒緩,也會請臨床心理師提供諮詢,幫助病友緩解心中擔憂」。
Q3:進行乳癌切除後的年輕女性,你會建議進行乳房重建嗎?
許多女性罹患乳癌時,第一個從腦海閃過的念頭是:手術切除後會影響外觀、缺乏女性象徵影響身體完整性等,因此,越來越多乳癌病友決定在術後就進行乳房重建,希望能大幅降低外在影響。
但也有患者擔心影響治療成效、術後照顧等,甚至是不知道可以重建,或者以為自己不在乎外在的改變等因素,而錯過切除手術後立即重建的良機。其實,對乳癌患者而言,「乳房重建」影響的不僅是外觀,更多的是心理層面的自信。
李芳指出,乳房重建的方式有很多,患者有需求時,都可直接安排同步會診整形外科,在兼顧治療的前提下儘可能的保留乳房。她直言:「切除後的重建,能儘量維持病患接近原本的乳房外觀,不讓病友產生失落感」。
只要病人願意,任何時候都可進行重建!國泰綜合醫院整形外科主任蒲啟明表示,如果因為部分原因不適合馬上重建,只能在治療結束後才進行延遲性重建,常會因為剩餘的胸部皮膚及軟組織不足或張力過大,無法直接植入義乳。
他說明,這時會在病人患側的胸大肌與前倨肌下置入組織擴張器,定期在門診經由注射生理食鹽水來擴張皮膚組織。通常需要歷經約 2 到 4 個月的擴張期,以及 2 到 4 週的穩定期,才可進行第二次手術,取出組織擴張器,放入義乳。
而乳頭、乳暈也可重建!蒲啟明提到,一般在乳房重建完後 3 至 6 個月進行。近來以局部皮瓣形成乳頭,再以刺青上色方式完成乳頭乳暈的色澤為主流;也有移植對側乳頭一部分,或用腋下或大腿內側深色皮膚移植為乳暈。
文 / 黃慧玫、圖 / 黃懷賢
延伸閱讀:
乳癌年輕化 / 年輕病友面臨乳房切除困境,該如何自處?專家建議:這方法幫助恢復外觀
乳癌年輕化 /乳癌來敲門千萬別灰心喪志!乳癌名醫鄭翠芬:乳癌治療率高 切勿聽信偏方
朱俐靜病逝/乳癌排名癌症死因第四!年輕乳癌治療著重「抑制卵巢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