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向摯愛告別!死亡照護需求提高「安寧緩和」非僅限癌症

聽到「安寧」直接聯想到生命的盡頭,普遍刻板印象讓病友家屬感到抗拒,其實台灣推動安寧緩和醫療有三十年的時間,強調「尊重患者自然死亡,不用外力延長沒有品質的生活」,台大醫院家庭醫學程劭儀主任坦言:「剛開始癌症病人最多,但安寧最重要的是症狀緩解,健保也納入八大非癌症末期病患的安寧療護,包括心臟衰竭、洗腎、失智、衰弱老人等也納入。」

破除迷思!安寧緩和不等於放棄治療

隨著人口結構的改變,面對死亡照護的需求不斷提高,根據國發會提供的數據,在 2023 年約有 18.5 萬人死亡,但到了 2050 年將有 30.9 萬人死亡。你在生命結束前希望是怎麼離開?程劭儀說:「安寧緩和重點在於改善患者身體的不舒服,從生到死的全程陪伴,即使患者往生也會給予家屬哀傷輔導。」

病人在每個階段需求面向都不同,而安寧確實是在生命最後結束前,在醫療端醫師可以提供的幫助。台大家庭醫學部蔡兆勳教授分析:「給予患者適當的醫療,並不是放棄不治療,常規治療仍然會持續兩者並行,只是當治療已經弊大於利時,才會考慮停下來。」

該如何與摯愛道別 面對生命將終了

李小姐的先生罹患肝癌,在五年前最後一次住院時,醫師語氣平緩地說:「要麻煩你掛家醫科緩和治療。」當時一句話並沒有讓李小姐意識到先生的生命即將終了,想著每一次緊急到急診也都能安然度過回家。

要鼓起勇氣踏入安寧緩和門診很不容易,蔡兆勳醫師多半傾聽李小姐身為家屬最深刻的困境,但他也明確告訴李小姐:「一切會很快,你要有準備。」但是心裡有再多準備,卻是不知道哪一天生命會終了,家屬的內心掙扎並不亞於患者。

「心裡想要說的話,要怎麼沒有遺憾的話說出來。」即便先生已經病逝五年,回想五年前送他最後離開的過程,李小姐依舊講到哽咽,「到底要不要跟臨終人說他生命將終了,謝謝老天多給我們二十幾天在安寧病房的時間。」

在安寧病房不是悲傷,而是減低身體的痛苦、心理也可以多放下一點。李小姐回想起,雖然先生狀況每況愈下,但志工仍帶他洗了第一次澡,藉由熱水溫度降低痛感,或是幫忙剪頭髮、刮鬍子,讓自己打理好外型,哪怕只是一句「要不要喝茶」,在面對不曉得的未來過程中有些喜樂。

在最後一個晚上,李小姐的先生開始出現離開的徵兆,社工及志工共同陪伴李小姐度過最後的一晚,「遇到摯愛離開時候,只希望讓他身體沒有不舒服,心理能夠緩和一點。」用最好的方式跟最愛的家人告別。

李小姐的先生當年病逝時只有 42 歲,家中還有兩個就讀國小的小孩,李小姐身為單親媽媽仍努力將孩子拉拔長大,過程中台大安寧團隊也一直與李小姐保持聯繫,「我陪先生透過安寧緩和流程走過最後一段,現在回想到安寧病房是有微笑,雖然心理仍會難過仍持續鼓勵你往前。」用過來的經驗李小姐鼓勵大眾「面對安寧並不需要抗拒。」

安寧共同照護需求逐年增加,2022年台大已累積2500位共同照護病人。

研究:台灣人更愛「居家」安寧!緩和醫療團隊挑戰

根據《經濟學人》智庫在 2015 年的調查,在全球 80 個國家當中,台灣在死亡照顧排名是世界第六,程劭儀提到:「其實從台日韓研究比較起來,台灣風俗民情是比較喜歡回家安寧,但真正可以回家患者並不多,未來還需要推動『居家善終』,更多社區醫師投入這領域,台灣安寧很需要推動的一哩路。」

以下列出除癌症、漸凍人等末期病人外之其他新增八大類疾病,可列入安寧療護服務對象的主要條件,八大類非癌症末期病人包括:

  • 老年期及初老期器質性精神病態
  • 其他大腦變質
  • 心臟衰竭
  • 慢性氣道阻塞,他處未歸類者
  • 肺部其他疾病
  • 慢性肝病及肝硬化
  • 急性腎衰竭,未明示者
  • 慢性腎衰竭及腎衰竭,未明示者

安寧照護不單單只是在癌症患者,臨床上越來越高比例的患者是「非癌症疾病」,蔡兆勳說:「緩和醫療的團隊支持病人走完人生最後的旅途,應該讓社會大眾知道可以提早接觸,並且同時併行,對患者生活、家庭都有比較好的幫忙,不要獨自鎖在門裡面面對死亡。」

諮詢專家: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台灣安寧緩和醫療學會理事長程劭儀
諮詢專家:台大醫院家庭醫學科教授、家庭醫學緩和醫療科主任蔡兆勳

文、王芊淩/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在最後一哩路 「安寧照顧」協助病人與家屬身心靈做好準備
不管距離有多遙遠 居家安寧醫療讓生命安然謝幕
追求生命的安歇之處 安寧照護讓疾病末期的恐懼減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