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病毒變異、威力趨緩,台灣擺脫嚴峻的清零政策,回歸正常生活,但危機依然存在。Omicron是消滅疫情的武器,還是偽裝成「木馬屠城記」?《Heho健康》三刀剖開冷冰冰的公衛數字真相,為何台灣第一年守的好,第二年死傷慘痛,第三年死亡數更衝上十多倍?
第一刀:Omicron 年疫情創雙高!
2022 死亡數較 2021 翻 16 倍
詹長權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
台灣在 Omicron 流行的一年期間,死亡數衝上高峰,每日有數十例至百例個案喪命,較鄰近亞洲國家來得高,雖然病毒致死率降低了,但這樣的死亡數不太 OK。
第二刀:死的 1.5 萬人是誰?
9 成家庭痛失父母長輩!
邱淑媞 教授
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兼任教授
新冠疫情死亡年齡占比最大的為 60 歲以上長者,佔所有死亡人數的 9 成,政府的防疫手段容易產生錯誤的安心感,先把三個致命的破網補好。
第三刀:疫情的死亡代價不僅於此!
當心超額死亡、平均壽命與癌症死亡警訊
薛承泰
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
新冠疫情造成比往年更多的超額死亡,其中有死於確診、受醫療排擠過世的民眾,或不被官方統計的黑數。COVID-19 縮短國人的平均壽命、加快癌症惡化,躍升國人前三大死因。
比 SARS 死更多人
為何 COVID-19 難息眾怒?
專家提醒記取教訓備戰下次衝擊!
COVID-19 是全世界的大災難,死亡人數遠超過 SARS、H1N1 與流感,受災範圍與程度均史無前例。前衛生署署長楊志良表示,疫情至今未走入尾聲,國內非但沒有正式檢討報告,反而積極布局政治動向,對此十分痛心。
「衛福部直到今日,始終對疫情下的受害家屬,欠一句道歉!」
有 28 位受害家屬對政府提出國賠訴訟,控告政府在疫情間未能在備妥充足的治療藥物、快篩劑及疫苗,導致民眾白白喪命、在疫情中痛失至親。後更因「24 小時內火化」爭議,使家屬無法見親人最後一面,只憑視訊做最後告別;往生者只能用屍袋包裹,連最後的尊嚴都沒有。
楊志良認為疫情政策有
4 大疏失
疏失一
用藥指引不一致,延誤給藥黃金期
疏失二
要求 PCR 才能住院,延誤救治黃金期
疏失三
疫苗覆蓋率不足,卻放寬航空機組員規定
疏失四
死亡個案裹屍袋急送火化,無法源依據
疫情下家人離世、缺乏告別送終!
出現「解離」反應
竟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導致
一名 30 歲女性因年邁母親因狀態不佳住院治療,她透過手機螢幕視訊,目睹家人斷氣。自此,她常常喃喃自語、脾氣不穩定,行為舉止退化回幼年,做出輕生舉動,先生見狀趕緊將太太就醫。
醫師提醒,女子經診斷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需要長期追蹤,疫情帶來的身心創傷超乎我們的想像。在經歷 PTSD 後,有人出現「解離」反應,在往後的日子將面臨類似情景或刺激時就可能復發。
許正典
臺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治醫師
“疫情下無法親自送摯愛的親人最後一面,成為不少人心中最大的遺憾,在心中狠狠的留下難以抹滅的傷痕。”
陳盈如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臨床心理師
“受傷的記憶需要好好被處理而非遺忘,鼓勵患者應勇敢面對。民眾在疫情下所遭遇的身心衝擊,經藥物介入、心理治療後,可以走出黑暗回憶。”
心生病了如何求助?
盤點給喪親家屬的身心門診諮商資源
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於 2022 年 12 月公佈 COVID-19 對台灣精神健康的影響,從調查中的「生活掌握」指標看出,36.6%的人缺乏歸屬感、22.2%不認為將來會更好;進而影響身心健康,有四成的人出現睡得不好(40.2%)、感到焦慮緊張(41.1%)、記性不佳(40.2%)等症狀。
心理學家認為,新冠肺炎疫情,不只是生理健康染病,而是一種新型態的大規模創傷!精神科醫師與心理諮商師數度提醒,台灣在後疫情時代的身心問題,會是未來最大的挑戰,民眾除善用紓壓技巧與免費身心門診諮詢,國內也應加強關於憂鬱關懷及自殺防治通報。
胡海國
臺灣大學理學院心理學系合聘教授
“疫情過了,但對心靈受創者來說,並沒有過去,甚至留下傷害。”
吳佳儀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
“長者因老年身體機能退化,易有多重慢性病,加上經歷喪偶與親友相繼去世,罹患老年憂鬱症與自殺機率提高,須加及早發現與即時介入。”
李明濱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衛生福利部「全國自殺防治中心計畫」主持人
“自殺議題與成因非常複雜,疫情是否為近年老人自殺死亡人數與攀高的主因,仍有待釐清,但疫情帶來的健康問題仍不容小覷,需要全民同心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