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經聽到別人吃東西的咀嚼聲、發出「嘖嘖」的剔牙聲,或是其他各種一般人覺得很平常、但對你來說很不舒服的聲音,就開始出現恐懼、憤怒、暴躁的症狀嗎?其實你可能是特別敏感、腦神經特別活躍的「恐音症」患者。
恐音症是什麼?
根據BBC報導,29歲的英國女孩Olana Tansley-Hancock因為忍受不了吃東西、打字的聲音,而辭掉工作。後來她接受治療、練習戴上耳塞,並不再碰任何咖啡因的飲料,才漸漸好轉,也重新回到職場。
恐音症是指會對日常的某些聲音出現大量、嚴重負面情緒的一種狀況,除了常見的刮黑板的聲音,像是喝湯的悉悉簌簌聲、咀嚼聲、呼吸聲、指甲抓紙的聲音,都會讓患者受不了,開始暴躁、生氣、甚至哭或是壓力大到想吐。
恐音症一開始被認為是一種單純的強迫性疾病,但2017年,《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一篇針對恐音症患者的研究,發現負責產生「社會情緒」還有「感覺反應」的腦島,會出現過度運作的情況,讓這些患者沒辦法控制情緒,而且還會心跳加快、冒汗,像是緊張的反應。
腦島可以產生包含驕傲、欲望、內疚,還有聽音樂或讀書等抽象活動時,連結出的精神感受,當聲音進入腦部的時候,恐音症患者的腦島會產生反應,但負責冷靜、穩定情緒的前額葉,卻會被隔絕住,也就是說,恐音症的患者會一瞬間變得非常負面、而且從生理上來說,根本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恐音症不只是討厭刮黑板的聲音
刮黑板的聲音大部份人都難以忍受,但對於恐音症患者來說,這種不舒服的感覺超越「討厭刮黑板」,一般人頂多會討厭、不舒服,但恐音症的患者聽到他害怕的聲音,可能會大哭大叫、甚至有人會抽搐、逃離現場,甚至會因為這些聲音不斷出現,而開始自殘、有自殺傾向。
而且更難受的是,大部份的恐音症患者會對1種以上的聲音有不舒服的反應,對他們來說,生活在這些害怕、恐懼、厭惡的聲音當中,就像是每天被一群人關在一個小房間裡毆打、謾罵,但是又逃不出去,精神上的壓力大到連生活都出現問題。
迴避噪音是人體的自然反應
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說,最深層的聽覺毛細胞對聲音的接受度高,所以從噪音中受到的傷害也比較大,「腦部為了保護聽覺,會自然的對噪音產生不愉快的情緒,但如果腦部記憶中的『噪音』是很特別的聲音,一樣會激起不同的反應。」
而黃啟訓解釋,這基本上是先天的腦部迴路不同,就像是強迫症、焦慮症等精神疾病,也被證實有先天性的腦神經迴路不同,所以對於某些特定的東西特別敏感;而且越刺激、越去讓他們聽這些不舒服的聲音,他們越會把這種「痛苦」的印象加深到腦迴路裡,之後一點相似的聲音都有可能誘發。
「這種我們都會建議配合心理師、精神科一起治療,狀況很嚴重可以吃一些抗焦慮的藥物,心理方面,可以用漸進式的方式,比如先給一點點難受的刺激,告訴自己『沒事的啊,這只是什麼什麼的正常現象』,然後慢慢加重,到可以順利度過日常生活為止。」
延伸閱讀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