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非常害怕蟑螂,不用看到真的蟑螂,只要聊天中提到蟑螂,他就會渾身起雞皮疙瘩,有次同事拿了假蟑螂嚇他,他當場臉色發白、差點昏倒休克,嚇得同事忙說「再也不敢了!」
特別害怕某種東西的特定對象畏懼症
畏懼症大致上分成3種,1種是廣泛的畏懼症,跟恐慌症比較相關,1種是針對社交的畏懼症,最後1種就是「特定對象畏懼症」,根據統計,盛行率甚至有5%左右,換算下來,台灣有100萬人的患者。
特定對象畏懼症患者不一定害怕具體的東西,有人可能怕蟑螂、怕老鼠(動物型),有的人怕黑、怕打雷、怕高(自然環境型),有人怕血、怕打針(打針型),或是有的人怕搭電梯或搭飛機(情境型)等。
這個症狀產生的原因可能跟過去的對於這件事物的創傷經驗有關,或是生理本來就比較敏感,容易因為緊張造成心悸、血管擴張,所以連結出「害怕」的印象;另一種則是患者的「逃避投射」,也就是患者為了逃避某種無法解決的恐懼,只好藉由逃避某種可以逃避的情況,來讓自己心理好過。
但是並不是「害怕一件事物」就代表畏懼症,如果這項事物是會預期出現,而且恐懼是無法克制的、立即性反應,同時程度高到不合理,發生時會影響到日常生活,讓患者出現逃避、忍耐痛苦的情況,才算是到了「疾病」的程度。
特定對象畏懼症的症狀
特定對象畏懼症可能來自過去的創傷經驗,例如怕黑的人,可能小時候曾有被關在黑暗地方的經驗,雖然長大之後可能不記得過去的事,創傷的印象卻會牢牢的記在大腦裡。
而如果個人的氣質是屬於比較敏感的,也可能因為曾受過驚嚇、刺激,導致後來害怕程度越來越高,例如有人差點被蛇咬,雖然沒有真正造成傷害,卻會害怕再看到蛇;而隨著時間拖長,害怕的感覺沒有沖淡,反而感到越來越恐懼,甚至光聽到名字就感到害怕。
這類的症狀跟焦慮類似,包含冒冷汗、胃痛、心悸、頭痛頭暈、發抖、全身僵硬、噁心嘔吐等,嚴重的話,甚至會昏倒、休克,同時會影響到日常生活,例如害怕搭電梯的人,就算要爬20層樓也願意天天爬,即便會遲到也不願意搭電梯,如果發現自己不能不搭電梯,就會非常焦慮、完全沒辦法做其他事情。
如果真的很害怕,該怎麼辦?
特定對象畏懼症的患者可以透過補充腎上腺素、抗憂鬱藥來克制自己的生理反應,慢慢習慣讓自己不那麼害怕,而心理方面,則有許多不同的治療方法,但主要得先了解,患者真正害怕的是什麼;例如怕黑,可能是因為「黑」讓他聯想到危險、被拋棄的經驗,就要先解決心理的傷口。
如果真的對某種東西怕到妨礙日常生活,或是搞得自己很累,建議還是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幫助,早點找出真正的原因,才能改善情況。
延伸閱讀
一直不斷洗手或洗澡到底是怎麼了?每個人多少都有強迫症行為的傾向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