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200萬人陷「結石」危機!膽結石一定要開刀嗎?醫提供5招防膽結石

百萬直播主丟丟妹(李明珊)日前因膽結石合併膽管發炎,手術切除膽囊,她在社群表示:「我沒膽了。」根據統計,全台有200萬人跟丟丟妹一樣有膽結石問題,有些人需要住院接受治療,嚴重者甚至需要手術切除膽囊。膽結石一定要開刀嗎?哪些人是高危群?如何預防?

膽結石看似小病小痛,事實上它是住院比例最高的疾病。據歐美國家統計,每年住院病人絕大多數都是因為就醫治療。基隆長庚醫院肝病防治中心主任錢政弘表示,膽結石是胃腸肝膽科常見的疾病之一,很多人做檢查才意外發現自己有膽結石,在台灣每年有20萬人膽結石住院治療。

那些人容易出現膽結石?

錢政弘強調,除了年紀大和女性這兩個危險因子之外,大多數的造成膽結石的原因與生活習慣及錯誤的飲食所致。尤其喜歡吃高油脂、炸物等食物或是缺乏運動的人,比一般人更容易出現膽結石。

高油脂飲食

膽結石分為色素結石及膽固醇結石,20%的結石為色素結石,與先天血液代謝異常有關,例如先天性地中海貧血的人,膽囊容易出現結石。近80%的膽結石是膽固醇結石,主要的成分是「膽固醇」,飲食中攝取過多的油和脂肪,會造成膽汁中的膽固醇過飽和形成結石。

缺乏運動、活動量少

長時間坐在辦公室,缺少活動也容易出現膽結石,有研究發現每天坐著超過5小時,就會增加結石發生的機率。錢政弘指出,缺乏活動會使得腸胃蠕動變差,膽囊也會跟著不收縮。另外運動會增加高密度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是膽酸的前驅物,膽酸合成增加可以減少膽固醇結石形成。

三餐不定時

長時間禁食(沒吃東西,兩餐隔太久),沒有食物進入胃和十二指腸,無法啟動「膽囊收縮素」分泌,食物中的蛋白質和脂肪酸會促使小腸分泌膽囊收縮素,通知膽囊排出膽汁,才能消化食物。太久沒有吃東西,膽汁淤積在膽囊內,容易形成結石。

肥胖

肥胖的人膽固醇合成的量較多,分泌至膽汁中的量也多。特別肥胖的女性,得到膽結石的機率可以高達7倍,而且比較容易出現併發症。

血脂肪異常

多數的研究發現,血脂肪異常跟膽結石有關,例如三酸甘油酯過高,高密度膽固醇過低,非高密度膽固醇過高。不過,臨床上還是會看到有些人血脂肪都正常,但仍然有膽結石。

膽結石有哪些症狀?

膽結石一定會出現症狀嗎?錢政弘臨床觀察發現,20%的人會出現不舒服症狀,80%的人幾乎沒有任何症狀。他分享臨床案例,一位80幾歲的阿公,身體不適到醫院檢查,意外發現有膽結石,但阿公從未出現過任何不適及疼痛等症狀。膽囊出現結石,通常會出現以下3症狀:

上腹部痛:吃完大餐後,上腹部會出現疼痛,疼痛部位接近胃部,因此常被誤以為是胃痛。

肩膀痛、背痛:因為神經分佈的關係,有些人疼痛會出現在肩膀及後背。背部的疼痛是一種由前面穿透到後背的痛。

皮膚變黃、小便顏色變深:如果結石掉到膽管會造成阻塞,導致膽汁無法排出,引起黃疸、皮膚變黃、小便顏色變深。很多人看到尿液顏色變深到醫院檢查,才知道膽管阻塞。

膽結石一定要開刀嗎?

臨床上很多病人問:「醫師膽結石一定要開刀?不能透過飲食改善嗎?」錢政弘說,有些「結石」確實可經由調整生活作息及飲食習慣處理,但若出現以下3種情況,建議手術切除。

結石過大且硬:根據臨床統計,膽結石的復發率非常高,一年有高達40%的復發率。若已經引起膽管發炎、胰臟發炎、肝臟發炎,建議切除膽囊,以免臟器長期處於發炎狀態產生癌變。有研究發現,結石如果掉到膽管會引起膽管發炎、胰臟發炎,有可能造成膽管或是胰臟癌

結石3公分以上:如果膽囊內結石太多、結石3公分以上,國外研究發現,結石太大容易致癌。

陶瓷膽:膽壁都是結石附著在表面,乍看會像陶瓷花瓶一般,這也會增加膽囊癌的風險,所以也建議切除。

5招防膽結石找上門

膽結石雖然是小疾病,但一旦被找上門相當麻煩。錢政弘建議民眾平日採取以下飲食法,預防膽結石。

高纖食物:可以減少油脂吸收,腸胃蠕動比較好,有助膽囊收縮完全,減少膽固醇的吸收。

維他命C:部分的膽固醇會轉化成膽鹽,膽固醇和膽鹽的比例,會影響膽汁的組成;膽鹽的比例比較少,膽汁就比較容易結晶,造成膽結石。維生素C可以改變膽汁濃度,延長膽汁在膽囊中濃縮成膽結石的時間,建議可多吃芭樂、喝檸檬汁。

Omoga-3:多補充魚肉及橄欖油,可以幫助結石溶解。

咖啡:流行病學研究,每天喝一杯咖啡,膽結石減少17%,喝6杯以上減少25%。

杏仁:有研究發現可以減少膽結石。錢政弘說,這裡指的杏仁不是杏仁果而是杏仁茶或是杏桃。

此外多吃大蒜、紫洋蔥、黑胡椒、薑黃素及蕎麥,也可以減少膽結石的形成。

錢政弘

文/邱玉珍、圖/巫俊郡

諮詢醫師:基隆長庚醫院肝病防治中心主任錢政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