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在太陽底下走路還是滿頭大汗嗎?別以為天氣還熱著,其實「三伏天」已經悄悄結束了。按照老祖宗的農曆算法,現在已經是「出伏」,從出伏開始,白天時間會開始縮短,且日夜溫差逐漸擴大,機車族們應該已經注意到,一大早或是晚上騎機車時,開始可以感覺得到一絲涼意了。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從出伏到秋分,雖然暑意漸消,氣溫舒適,對於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來說卻是十分凶險。因為日夜氣溫變化大,身體最怕的其實不是很太熱或是太冷,反而是「忽冷忽熱」,這種劇烈的變化,很容易就會引起心肌梗塞、中風,嚴重者甚至有猝死的危險性。
猝死高危險群 夏秋轉換補過頭更危險
社會新聞上,最常看到猝死者被形容是「忽然說走就走了」,留給了親友無限遺憾。其實猝死是有預兆、有高危險群的。在這段夏秋交界的「凶險」時節,只要做好疾病的管理、危險因子的控制,就可以平安度過。
猝死的高風險族群:
- 家族病史:家中的直系親屬,曾有猝死或心腦血管病史。
- 腦血管疾病患者:冠心病、心臟瓣膜病、心律不整及腦血管疾病患皆為高危險族群。
- 同時兼具幾項心腦血管的高危險因子: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吸煙、酗酒、工作壓力大。
大林慈濟醫院中醫部主任葉家舟指出,自然界處於陰陽轉換、冷熱交替的時節,此時陽氣漸收、陰氣漸長,養生特別注重「收養」原則,保持內心平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為要。
他表示,人們好不容易撐過了炎炎夏日,每年的這個時候,多少有脾胃功能減弱的現象,如果大量進補,特別是過於滋膩的養陰之品,會進一步加重脾胃負擔,使長期處於「虛弱」的胃腸不能一下子承受,導致消化功能紊亂。例如,一下子吃進了薑母鴨、麻油雞等,以免出現「虛不受補」的情況,反而可能會出現牙齦腫脹、流鼻血、嘴破等症狀。
而且,猝死高危險族群大部分都有三高、心血管等問題,一下子吃進了這麼多補品,對於身體,乃至於心血管的負擔是很重的,補過頭反而可能提升了發病危險。葉家舟建議,立秋進補宜「清補」而不宜過於滋膩。
中風患者不妨給粥裡加點料 進食兼進補
「煮米飯時不妨熬成粥,這樣咀嚼有困難的患者比較容易進食,」中醫診所所長陳潮宗建議。中風可以分為兩種型式:一種是因為腦內出血而造成的,稱之為出血型中風;另一種則是因為腦內的血管阻塞所致,稱之為缺血型中風。陳潮宗表示,不妨在粥中添加適當的食材,進食的同時兼進補。
出血性中風
「出血性中風」約佔了中風的35%,但死亡率卻高達30%以上,絕大部分的出血性中風患者有高血壓問題。因此,陳潮宗建議給出血性中風患者的白粥中,可以添加黃耆、紅棗一起熬煮,為患者「補氣」。
缺血性中風
缺血性的中風,或有人稱之為腦梗塞,既然是因為腦血管阻塞所致,患者可以多吃活血的食物,例如在粥裡添加紅麴、紅菜或是紅色的蔬果,都有活血的效果。
心臟病患者 多喝水多走動 燥熱時喝對飲品很重要
雖然說心臟病患者適量運動有益健康,但是人體經脈「心經」運行排毒時間,是上午11點至下午1點,這2小時是保養心臟的時段,患者千萬不要在這個時間劇烈運動,這對心臟是有害的。另外,上班族長時間坐著,對於心臟都是危害,建議平時多喝水,每1、2個小時起來上1次廁所,活絡筋骨。
因為心臟疾病有較多種類,除了飲食清淡的大原則,平時如果想要透過中醫來食補、藥補,最好都先看過醫師,經由中醫師判定疾病類型,再行服藥。
不過,心臟疾病患者常見有氣虛、燥熱、飲水不足等問題。葉家舟指出,若體質氣虛,不妨飲用中醫傳統方劑「生脈飲」,由人參、麥門冬、五味子煮成,涼涼喝最消暑,還可益氣生津;如身體悶悶發熱時,一般會用清暑益氣湯,由黃耆、蒼朮、升麻、人參等十幾種藥材組合;如身體是高熱,可用白虎湯,由知母、石膏碎、甘草炙、粳米等四味藥材,煮成湯飲,同樣可以達到清熱生津,消渴解煩。
延伸閱讀: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