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一小,總是可以給爸爸媽媽帶來無限的驚喜與「驚嚇」,小孩一天到晚上跳下竄,老是磕磕絆絆出一堆瘀青與傷口,讓爸媽看了好擔心。而且,如果是有形的傷口還好處理,最麻煩的就是「內傷」,孩子的表達能力欠佳,講不清楚是哪裡不舒服,爸媽總得集思廣益,發揮「想像力」,才能猜到孩子口中的「痛痛」是什麼意思。
不少爸媽看到小孩摸著關節講「痛痛」,都會直覺反應孩子是「生長痛」,但其實生長痛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常見,普遍來說,大約只有20%的孩子曾經經歷生長痛,而且這還是屬於比較寬鬆的估計方式,實際上造成困擾的成長痛,比例勢必要更低。
如果是生長痛,爸媽倒也好處理,只要幫孩子熱敷、按摩,並轉移注意力,一般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但是小孩有一種疼痛,不是成長痛、也不是運動傷害的疼痛,放久了卻會造成永久的傷害,這種比較少人知道的疾病,就叫做「兒童特發性關節炎」。
家中長輩多風濕病 小孩罹病機率較高
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及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楊曜旭指出,兒童特發性關節炎是屬於自體免疫風濕的疾病的一種,「印象中我們都以為只有老年人會有這種問題,但其實在兒童身上也會出現,兒童特發性關節炎就是最常見的兒童自體免疫風濕疾病。」
楊曜旭介紹,疾病的原因是身體的免疫系統出現了問題,會去攻擊自身的關節,造成慢性發炎。「嚴格說起來,這種疾病有家庭遺傳的傾向,但不是單一基因的遺傳,研究統計顯示,如果家裡長輩多罹患自體免疫風濕疾病,小孩就比較容易出現這種問題,」楊曜旭指出。
關節紅、腫、熱 別延誤治療 害孩子變長短腳
楊曜旭指出,2-16歲的孩子都有機會發病,不過5、6歲以及10歲,屬於2個發病高峰期。小孩子可能不太會形容痛的感覺,家長該如何分別孩子究竟是哪一種疼痛呢?楊曜旭表示,大家最常聽到的「成長痛」並不是發炎的疼痛,但是兒童特發性關節炎是關節局部發炎所造成的疾病,典型的發炎特徵,就包含了紅、腫、熱。
如果長期忽視這個問題,關節附近的發炎因子會持續作用,久而久之,關節附近的組織會被破壞掉,包括軟骨、硬骨、肌腱、韌帶,這些部位的傷害,累積起來可能會造成關節變形、長短腳、關節攣縮。
「痛痛」不知道看什麼科?先看小兒科就對了!
爸爸媽媽或是照顧者可以仔細觀察孩子的日常,像是一個活潑、喜歡跑跳的孩子,可能從某一天開始走路就怪怪的,好像是有一邊不敢失力,或是有一隻手不太去拿東西,「當爸爸媽媽發現有這些問題出現,或是生活習慣有些改變的時候,就需要有所警覺了,」或是,楊曜旭表示也可以在線上填寫「自我檢測表」,就可以初步判斷孩子的病情。
楊曜旭建議,當孩子有一般不舒服的症狀時,可以帶去給一般的兒科看,但如果發現病灶明顯集中在關節附近,可以先帶去給骨科、復健科,讓醫師做初步判斷,如果疑似關節炎問題,就會轉介到兒童風濕科專科醫師的手上。
延伸閱讀:
文/林以璿 圖/黃郁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