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師說, 中醫調理, 學齡前健康(3-6歲), 小學生健康(7-12歲), 健康醫療, 精神疾病, 請問專家, 育兒親子
孩子好動講不聽 中醫師:平常吃太多燥熱的食物
「好動」的孩子雖然表示很健康,但爸媽總擔心會不會跟「過動」只有一線之隔。不過對於中醫師來說,好動的孩子可能代表「胃熱」,也就是吃了太多燥熱的食物,如果慢慢把熱排掉、回到身體的平衡,其實躁動不安的狀況自然也會慢慢消失。
中醫這樣看好動
悅兒親子中醫診所醫師葉咨妤說,「過動」或是「好動」的孩子,雖然從中醫角度來說,沒辦法看到他們的大腦神經的狀況,卻可以觀察到他們平常的生活狀態。
因為這些孩子的「好動」,只是其中一種症狀,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科與台東醫院中醫科針對台灣中小學過動兒做的研究發現,有8成的人,在日常生活還會有像是便秘、手腳心流汗、坐不住、怕熱、口臭、睡不好等症狀。
而有這類症狀的孩子,在中醫理論中,就屬於「胃熱」型,並且有因為生活飲食失衡造成的「陰虛陽亢」現象,日常飲食應該從避免燥熱食物著手。如果能透過改善飲食、顧好脾胃,也就能養好體質、提供身體所需的營養,讓身體變好,症狀自然也能慢慢消失。
陰虛陽亢
陽代表「無形」的能量,像是我們的力氣、精神;陰代表「有形」的物質,像是我們身體裡的組織、血液等。兩者像太極圖一樣,必須要達到平衡,人體才會運作順暢,不會有過動、易倦等不平衡的狀況發生。
而陰的性質為靜,陽則為動,所以陰虛陽亢,就會讓人覺得精神躁動不安,如果還加上「胃熱」,就會讓身體變得煩悶。所以透過補「陰」不足,並且改善胃熱,其實就可以改善身體的不舒服狀況。
日常生活有什麼可以做的?
中醫講求⼈體的平衡,所以要從「清熱」跟「補陰」2個地方著手。葉咨妤說,如果家中的孩子有以下的症狀,可以考慮改變飲食、生活作息來著手。
胃熱:便秘、手腳心流汗、坐不住、怕熱、口臭、睡不好、易怒、情緒差。
陰虛:發育緩慢、頭髮乾枯或沒頭髮、體溫偏⾼、盜汗、舌紅。
「胃熱」這樣吃
造成胃熱的主因,是「嗜食肥甘」,也就是喜歡吃比較高熱量的食物,還有甜食。像是炸雞、巧克力、烤肉、薯條、洋芋片、含糖飲料、運動飲料、人工添加物、辛香料等。所以如果想要改善,要先避免比較燥熱、高熱量的食物。
不過比較特別、容易讓人忽略的,還有咖哩、泡菜、焗烤、跟奶製品。葉咨妤說,因為這些食物吃了之後也會讓身體發熱,而且比較不好代謝,也要記得避開。但葉咨妤也說,其實這些食物都是日常容易會吃到的,也不是說完全不能吃,只是要記得少吃,而且在當天情緒真的比較躁動的時候,就建議不要吃。
「陰虛」這樣吃
因為「陰」有很大一部分是身體內存有的津液,所以想要補陰,要記得多補充跟體溫相近的溫水,而且可以吃一些厚實、水分多、有黏液,或是吃起來酸酸的食物,可以幫助身體獲取需要的養分。
具有厚實、水分多、具有黏液的食物,像是木耳(黑白皆可)、海帶、石花菜、百合、秋葵、山藥等,酸酸的食物則像是桑椹、檸檬、金桔等。不過這些食物雖然可以幫助補陰,也不能太常吃,葉咨妤強調,人體講求的是平衡,不是某種東西好就可以一直吃,還是會打壞平衡的狀態,建議一週吃1~2次就可以了。
延伸閱讀
她跟過動症兒子搏鬥20年 中研院:ADHD是食物「吃錯」了
ADHD的孩子要這樣「教」:具體說出你想要的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