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級的說鬼大師司馬中原近年來已經比較少出現在大眾的視線中,不過,近日他接受了《中時電子報》採訪, 86 歲的國寶不僅氣色極佳,還示範了彎腰拉筋碰腳趾,活動能力絲毫不輸給年輕人。
其實不只是司馬中原,去家附近的公園走一圈,就會發現許多長輩的身體狀況,可能比一天坐10個小時的你還要好。這些長輩們運動起來,體力好得年輕人也不一定跟得上。想要知道「越老越健康」的秘訣嗎?其實這些長輩們,不外乎是做到了 5 件事情,如果你從現在開始實踐,就不用擔心以後可能要「給人家推著出去才能曬太陽了!」
一、要活就要動
「活動活動,要活就要動!」根據現代人的工作習慣,一天坐在椅子上的時間,起碼都要8個小時,幾乎都要超過我們躺在床上的時間了,這就大大違背了「活動」的原則。
不過,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告訴我們,不動的話,變胖是小事,等腦子變傻了,運動也晚了!這項研究指出,久坐與內側顳葉厚度更薄有顯著相關。內側顳葉是大腦認知功能的重要區域,這部份的萎縮與記憶障礙以及阿茲海默症有關。因此,趕緊活動起來,才不會讓自己胖了又笨了!
二、要得身體好 肚子不要飽
類似這樣的說法,還有「飯吃七分飽,健康活到老」。老祖宗的智慧現在也可以從科學研究得到驗證。近年來不斷有各種動物實驗強調「吃太飽」會對身體造成負擔,而「七分飽」則能提高身體代謝力,延緩身體老化。
因為大腦傳遞訊息的延遲,當大腦指示「七分飽」時,實際上卻是比自以為的七分吃得更多,這時剛好可以支持餐與餐之間的熱量消耗,而且又不會攝取過多的熱量累積體內,因此,餐餐「七分飽」是對身體最好的份量。
三、飯後走百步
飯後真起身來走一走,可以幫助自己消消食。有些人每次吃飽的時候都會脹氣,總是找不到解決辦法,但其實只要走一走就可以克服。
三軍總醫院營養師王秀惠說,飯後散步10分鐘,更能促進蠕動、幫助消化,而每天固定運動30分鐘,也是刺激腸胃蠕動的方式,增強胃部的消化能力。胃部功能顧好了,人的健康就有了保障。
四、早晚散步兩次
「散步」其實並不難,大家可以找到自己適合的速度跟時間來從事散步運動。而關於走路對於健康的影響,也有許多研究結論可以參考。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曾刊登於《美國醫藥學會季刊》的報告就發現每天快走30分鐘,可幫助中老年女性預防糖尿病、心臟病、骨質疏鬆症、中風,甚至某些癌症;若快走時間可以拉長到45分鐘到1小時且每週5天的話,則罹患中風的風險可以降低40%,腹部脂肪也有明顯減少的現象。
之後,美國研究機構又對40~57歲男性,進行了快走與健康的相關性研究;讓行走時間從10分鐘開始,培養快走習慣,並逐漸延長快走時間直至40分鐘,經過20星期每週4次的快走結果,發現攝取氧氣量上升了30%,而靜止休息時的脈搏次數減少,證明了心肺功能上升;而皮下脂肪從13.5公分減少至12公分,平均體重減少了1.3公斤。
五、人要開心才會長壽
快樂的好處可不少,可以讓心臟更健康,更有效地應對壓力,並且擁有更強大的免疫系統,幫助減輕疼痛,提升整體健康的生活方式,甚至進而增加壽命。
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網站就表示,其實「知足」就是最重要的幸福感,如果可以發掘自己擁有的事物,就會越來越容易感到愉快。人一知足快樂,百病不生,自然可以健康活到老!
延伸閱讀: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