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才35歲的高以翔在錄影途中猝死,死因為「心源性猝死」,而來到2020年,才44歲的劉真,也傳出因為主動脈瓣膜狹窄而送往醫院及就。「心臟病」這個以前聽起來像是老人家的疾病,其實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因為突如其來的心臟病,而斷送了還青春的生命。
心臟突然跳個幾百下、人就沒了⋯醫師:心源性猝死只有10分鐘的搶救時間!
高以翔過世時,還正在35歲的壯年,也沒傳出有心臟疾病的病史,但其實很多人都忽略了,心臟疾病在「第一次」發生的時候,也沒有心臟病的病史。
而之所以會在這麼年輕發生心臟病,有2種可能,一個是本來就有先天性心臟病,只是屬於輕症,所以過去都沒檢查出來,隨著年紀慢慢惡化之後,才突然爆發;另一個則是高以翔認為自己年輕,而忽略了自己身體的「過勞」警訊。
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同時也是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說,會突然昏倒、沒有呼吸心跳的狀況,通常是「心室顫動」,這也是突發心臟病猝死的最大宗原因。「心室顫動是這樣,心臟會突然跳幾百下,這麼快的速度,根本來不及輸出血液,全身血壓直接就沒了,人也就沒了。」
而心室顫動有很大一部份原因,是來自「過勞」,而且發作之後,只有10分鐘搶救時間,但王宗道說,「即使剛剛好10分鐘時進行搶救都已經很難了」,通常超過5分鐘,救回來也會多重器官衰竭或是變成植物人;所以在發現他沒有呼吸心跳的時候,應該要馬上使用AED,也就是「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至少還有一線生機。
隱藏的先天性心臟病,是年輕人突然死亡的一大殺手
而心臟病的警訊不明顯,也是容易被年輕人忽略的因素。心臟的警訊並不是只有胸悶、胸痛而已,很多時候心臟是一點一滴的慢慢衰弱,而在完全衰弱之前,會因為身體缺氧而感到容易累、容易喘,或是虛弱。
像是劉真可能就是「主動脈瓣膜狹窄」引發心臟病危機,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因子,雖然很多都是先天性造成,但因為發生率少,不容易在嬰兒時期被診斷出,通常是在長大之後才會被發覺。
但因為主動脈是心臟主要的動脈,如果瓣膜狹窄,血液輸出量不夠,容易造成疲倦、暈眩、心搏過速等問題,也因為血液運送不足,營養無法順利運送到全身,可能會長得比較瘦小,或是高瘦。
而在平常時,可能只是覺得比較容易累,但隨著狹窄的情形越來越嚴重,很可能會因為缺氧而心肌梗塞,或是發生心臟衰竭,甚至是會在10分鐘內猝死的心室顫動。
年輕人也會得心臟病!3人中有1人在54歲前心肌梗塞
2019年,美國心臟協會(AHA)發表了一篇針對2萬8000人的研究,回溯了1995~2014年間因為心臟病發作而住院的人,結果發現其中30%的患者年齡在35至54歲之間。
研究團隊表示,過去幾十年來,35~74歲的心臟病發作率不斷下降,但仔細分析其中的數據後,卻發現35~54歲的心臟病發作率卻是上升的,占比來到30%,等於每3人中,就有1人在54歲前心肌梗塞;尤其是女性,年輕患者的比例從21%增加到31%。
另外一個值得關心的點是,很多人其實有先天性心臟病,雖然在現代醫學進步下,他們不會在小時候就夭折,但帶有這些心臟缺陷的人,在長大之後,罹患嚴重心臟病的機率卻比其他族群高;而這些人通常在30歲左右,就會開始陸續出現心臟的警訊。
該研究還發現,所有心臟病的患者中,高血壓和糖尿病的發病率都在上升,而且與研究中的年輕男性相比,年輕女性更有可能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甚至是慢性腎臟疾病。
從這份研究中,研究團隊認為可以代表幾項事實,
- 心臟病患人數雖然下降,但年輕族群罹患心臟病的人數不斷增加。
- 年輕人容易忽略自己的心臟健康,而先天性心臟病是最危險因子之一。
- 女性的心臟病不容易被找出來,男性醫師要重新檢討針對「女性心臟病」的統計跟看診模式。
- 心臟病可能會超越癌症成為人類的頭號殺手。
年輕人容易忽略心臟病的警訊!
- 容易累
- 喘
- 胸悶
- 高瘦、虛弱
所以研究團隊也表示,並不是等到心臟發生問題了才來照顧身體,而是在還沒發生的時候就注意到自己身體的不舒服,否則心臟病將會在下一個世代超越癌症,成為人類的頭號殺手。
參考資料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19 Update: 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