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虛擬實境)腦神經,協助醫生清除5公分腦瘤!

20多歲的徐性青年,自小表達緩慢、個性內向,曾被當作自閉症。因嚴重電解質失衡導致意識不清、抽搐昏倒,送醫診斷後發現有低血鈉及嚴重腎上荷爾蒙不足。在醫院整天昏睡,血壓和心跳都偏低,眼睛的勢力範圍只剩眼前,低於1公分以下。後經三總綜合整段後發現,其腦內有約5公分的巨大腦垂體腫瘤,壓迫到視神經、腦幹及下視丘等腦神經結構。

三總醫療團隊評估,傳統手術造成的風險及神經傷害的機率較高,改以虛擬神經導航徑路影像與鼻腔內視鏡微創手術治療,成功完全切除腫瘤,同時保存腦部重要功能,漢聲在術後的視力即恢復正常,受腫瘤影響造成情緒表達的問題也得到改善,徐先生有了好的人際互動,開啟了新的人生。

傳統開腦手術 v.s VR(虛擬實境)腦神經補助,內視鏡微創手術

三總神經外科部腦中風醫學及腦神經功能科主任湯其暾表示,傳統開腦手術須大範圍翻開頭皮、鋸開頭骨,許多神經是抽象且無法用肉眼看到的,只能藉由解剖部位來推算辨認,術後需要層層縫合頭皮與頭骨的部分,最少需耗時4小時以上;而 VR(虛擬實境)腦神經補助手術的原理為腦部的GPS加上虛擬實境功能,利用高運算電腦,演算處理病人的核磁共振擴散張量影像(Diffuse Tensor Image),計算神經的走向,並形成肉眼看到的成虛擬神經路徑圖(Virtual Neurotractograph),再利用手術導航「邊看邊操作」,可降低腦部手術,可能切除到患部以外血管的風險,減少手術的時間及死亡率一半以上!

AR(實境技術)將導入醫療領域

三軍總醫院近一年順利完成41例類似手術,此微創手術可應用於治療8成的腦部疾病,例如:腦下垂體腫瘤、顱底腦膜瘤、膠質細胞瘤、轉移性深部腦腫瘤、出血性腦中風及三叉神經痛等。而除了VR技術以外,湯其暾主任表示,目前國防醫學院與HTC簽署合作備忘錄,將AR(擴增實境)導入醫療領域,臨床醫師有望在今年或明年戴著AR頭戴式裝置執刀。

此外,湯其暾主任也提醒民眾:「微創手術並非完全無風險」,部分腫瘤可能不適用。因此,進行微創開腦手術前,要先經由腫瘤位置及腫瘤大小和種類及麻醉風險的術前評估,在病人和手術團隊充分溝通,取得共識後再進行手術

 

文/黃聖筑 圖/何宜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