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4種人別輕忽膽結石 常常飯後腹脹疼痛要小心了

iStock-667722600

日前因為孫越叔叔住院,引發大眾關心,原來是因為膽結石導致發炎及肺部感染住院。膽結石是個常見的疾病,根據統計,台灣人平均每10人就有3人罹患膽結石,大多數有膽結石的人可能都不會出現症狀,有些人甚至一輩子都不會發作。

認識膽結石

膽結石通常會在膽囊或是膽管內,要如何發現自己有呢?通常會出現以下症狀:

  • 疼痛:

(1)在吃飽後產生肚子痛,通常都在右上腹區塊出現悶痛或絞痛,而且常常跟胃痛很難分辨,有個簡單的分辨方式就是吃飯前出現的上腹部痛,是胃痛的機率高 ; 吃飯後出現的上腹部痛,尤其是在多油高鹽大餐後,是膽結石痛的機率高。

(2)嚴重時會輻射痛到背部或右肩。

  • 腹脹:會在右上腹出現飽脹感,可能也會有嘔吐或是打嗝的情形出現。
  • 黃疸:這是因為膽結石阻塞了總膽管,導致膽汁排不出,就會出現皮膚鞏膜變黃。
  • 發燒、畏寒、消化不良、茶色尿、解灰白色糞便等。

雖然說有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發作,但是只要急性發作過一次,就需要考慮進行手術治療把膽囊給拿掉,因為再次覆發的機率很大,而且因為害怕結石卡在膽管出口,引發急性膽囊炎,若以外科手術摘除膽囊後並維持清淡飲食及定時定量等的良好飲食習慣,才可避免因膽汁而起的結石。

膽結石被分成3大類:膽固醇性結石、色素性結石、混合性結石,人體肝臟每天會產出800-1000毫升的膽汁,最大的功能是幫助脂肪的消化,及幫助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台灣人最常罹患膽結石的種類為膽固醇性結石,是因為肥胖,又常吃高油、高熱量食物,造成膽固醇在膽汁中濃度增加,進而形成結石 ; 但早期的台灣因為經濟環境差,罹患因細菌或寄生蟲感染,或有肝硬化、溶血性貧血的人,由於溶血使膽紅素增多並沉澱在膽囊內的色素性結石。

這4種人有膽結石的機會最大

最主要跟個人體質有關,不過根據臨床上觀察,肥胖者、中年女性、家族遺傳者、糖尿病患者等這4大族群,是患有膽結石的高風險群。

也會發現三酸甘油酯過高的人、沒有吃早餐習慣的人、缺維生素E的人都是膽結石的愛好,而且它最常在冬天出現,原因很簡單,就是冬天太冷,所以大家都喜歡攝取高熱量、高油脂和高膽固醇的食物,所以就引爆了膽結石發作。

膽結石該如何治療?

1.手術治療:

若膽結石數量和大小會有堵塞膽管的可能,或是已經出現疼痛症狀,目前多採用腹腔鏡微創手術進行,會在腹部留下3個小洞的傷口,並且恢復快速,手術1星期後就可以回到原本的生活。

2.藥物治療:

(1)在西醫裡,如果發作起來,醫師會用以止痛藥物、溶石藥物、抗生素藥物3種用藥來緩疼痛,並且控制發炎現象,不過使用溶石藥物,雖有6成的效果,但是有許多人不適合使用,也容易有腹瀉、對胎兒有不良作用及花費昂貴等副作用。

(2)在中醫裡,會使用四逆散柴胡疏肝散合金鈴子散加減、金錢草、虎杖、柴胡、茵陳等中要來排石。

3.飲食療法:
此法主要是在減少及控制膽結石,但不能根治膽結石,只對輕症的患者有幫助而已。日常生活中把握少油、高纖、定時加定量的飲食原則,並且多運動,就會降低膽結石發生的風險。

文/彭幸茹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