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別來無「恙」慎防恙蟲危機!

依據疾病管制署歷年監測資料顯示,臺灣全年皆有恙蟲病病例發生。每年清明連續假期後恙蟲病病例數漸增,由於民眾掃墓踏青等野外活動,易接觸恙蟲孳生環境機會,增加感染恙蟲病風險。每年4、5月病例會快速增加,一直到7月達到高峰。

恙蟲病是經由帶有立克次體的恙蟎幼蟲叮咬而感染,恙蟲喜停留於雜草之尖端,伺機落入經過之人類或動物身上,因此行經草叢環境且未做好保護措施,即可能遭恙蟎叮咬而感染。

被恙蟲叮咬的患者初期症狀似感冒,恙蟲病的潛伏期約為6至21天,但常見為9至12天,患者在第10天左右會有以下症狀

  • 持續性高燒
  • 畏寒
  • 頭痛
  • 結膜充血
  • 傷口形成無痛焦痂
  • 淋巴結腫大
  • 軀幹紅疹(約發燒1週後出現,並擴散至四肢,數天後消失)
  • 身體痠痛

因為與一般感冒症狀相似,因此常被民眾忽略。且恙蟲喜歡隱密處的柔軟皮膚,如鼠蹊部、陰部、會陰部、腋下、頭髮與肚臍附近,叮咬處通常會出現無痛性焦痂。除以上症狀,有時會併發肺炎或肝功能異常。若未適當治療,致死率可達60%;妥善治療後死亡率則小於5%

 行經草叢環境時,做好防恙蟎叮咬保護措施

  • 穿著淺色長袖衣褲、長靴、戴手套
  • 皮膚裸露部位塗抹或噴含有DEET的防蚊藥劑
  • 回家後儘快沐浴且換洗全部衣物

因恙蟲的習性特殊,其黏附於宿主身上後,並不會馬上叮咬,經過12至24小時爬行活動,俟找到理想的部位後,才會叮咬人,也不會人傳人。因此,不幸被恙蟲附著,只要爭取時間沐浴和換洗全部衣物,就可減少感染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