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在 2~3.5 歲之前,如果常常出現吞嚥困難、腹痛、腹脹、腹瀉、便秘、便痛、嘔吐、吞嚥困難、便血和吐血等腸胃道相關的症狀,未來診斷出自閉症的機率就高出 2.7 倍。
其實腸道菌跟大腦神經之間具有非常深厚的關係,但確切的原因還不是那麼的清楚,只是慢慢發現,腸胃如果不好,大腦通常也會有神經相關的疾病;奇美醫院神經科醫師林高章就直言,現在研究腸子跟大腦關係的「Brain-Gut theory」(腸軸理論),其實就很類似中醫的上病下治,透過治療腸子改變大腦。
除了明顯的腦神經退化疾病如失智症、帕金森氏症之外,過動症、妥瑞症、自閉症等疾病也有一定程度的相關。
3 歲前頻繁出現便秘、腹瀉、腹痛、便血等症狀,可能增加自閉症機率
這項由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進行的研究中,不只發現孩子擁有這些症狀可能會提高自閉症風險,甚至發現這些腸胃道症狀會導致出現行為問題。第一作者、小兒科臨床助理教授Bibiana Restrepo說。「臨床醫生和父母需要意識到自閉症兒童中,胃腸道疾病的高發率。這項研究強調了胃腸道症狀、與我們在學齡前兒童中看到的某些問題行為之間的聯繫。」
研究收集了 255 名(184 名男性、71 名女性)2~3.5 歲的自閉症兒童,以及 129 名(75 名男性、54 名女性)同一年齡的對照組兒童;專門研究自閉症的兒科醫生針採訪了主要照護者,詢問孩子多久出現一次胃腸道症狀,例如吞嚥困難、腹痛、腹脹、腹瀉、便秘、便痛、嘔吐、吞嚥困難、便血和吐血。
而調查結束後,研究團隊會將人員分成 2 組,一組是在 3 個月內頻繁出現 1 種或多種以上的胃腸道症狀,另一組則是在過去 3 個月內,從未或很少有胃腸道症狀;並比較了 2 組兒童的發育、行為和適應能力。
結果發現,患有自閉症的孩子,發生胃腸道症狀的可能性是正常發育同齡人的 2.7 倍,將近 50% 的自閉症孩子都有頻繁的腸胃道症狀,30% 甚至是多種不同的症狀;而一般人兒童的比例只有 18%,而且不管是哪一種性別,機率都是一樣的。
「多種胃腸道症狀,讓睡眠障礙、注意力不集中的狀況增加,也容易發展自我傷害、攻擊性,或是重複行為,尤其自閉症兒童的嚴重程度更高。」研究團隊表示,這份研究也刊登在《自閉症研究》(Autism Research)期刊中。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精神病學與行為科學系副教授 Christine Wu Nordahl 說,「問題行為可能是學齡前兒童腸胃不舒服的一種表現。胃腸道症狀通常是可以治療的,因此重要的是要認識自閉症兒童出現腸胃道症狀的普遍性,治療胃腸道症狀可以帶來一定的緩解。」
糞便移植可能是個解決方案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副院長吳登強表示,其實國外已經將這種概念,透過「腸道菌」、「糞便移植」等方式應用在很多層面上,除了腸道感染之外,對於腸躁症、消化不良、或是想要減肥的人,其實也能用腸道菌來改變。
而台灣衛福部在 2018 年開放「糞便移植」進入特管辦法,可以將正常人的糞便經過處理,放進有「困難梭菌」感染的人體內,藉由糞便中的健康菌叢,讓腸道恢復健康;只是因為其他治療的效果還沒有經過證實,所以並沒有開放其他的治療。
不過吳登強表示,或許在未來,糞便移植針對類似自閉症的疾病,會是一個解決方案。
參考資料
Developmental–behavioral profiles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nd co‐occurring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