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躁症總讓病人在廁所跟工作崗位之間來回跑,對於日常生活非常的不便。而當有長期腹脹、便秘等症狀想求診時,大家可能會猶豫:「要去看腸胃科還是精神科呢?聽說腸躁症好像跟壓力有關?」精神科醫師建議民眾,可以先去看腸胃科,再去看精神科。
腸躁症最典型症狀:腹脹、腹瀉、便秘
腸躁症是一種長期的功能性腸蠕動障礙,在生理檢查的時候會發現腸子的肌肉外觀都是正常的,但就是腸子的功能不正常,蠕動的時候會太快或太慢。
根據《營養藥理學與治療學》(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期刊,國人的腸躁症盛行率已高達 22%,且好發於年輕女性,患者經常會有腸胃不適的症狀,最常出現的就是腹脹、便祕、腹瀉,或是解便沒解乾淨,也可能會出現頭痛、頭暈、倦怠等情況。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張勳安說:「嚴重的話有人每幾分鐘就會跑一次廁所,每次上出來的東西可能都只有一點點,這其實蠻影響生活的,通常患者只要連續兩個禮拜有這樣的狀況,就會來求診。」
情緒壓力是導致腸躁症一個很主要的原因,就像我們會有緊張到想吐的經驗一樣,且大約有六、七的人會合併自律神經失調,張勳安說:「腸躁症在精神科會稱為心身症,因為這是心理跟生理互相影響的一種疾病。」
懷疑為腸躁症,可以先去腸胃科,再去精神科
大家聽到腸躁症第一個直覺反應大多都是去看腸胃科,這個方向是沒有錯的,因為要先排除器官上出問題的情況,例如:癌症、憩室炎、小腸發炎等,再去給精神科醫師檢查。有些腸胃科醫師在診斷病人為腸躁症後,也會開精神科的藥物給病人吃。
另外,由於腸躁症和情緒壓力關係甚大,因此心理治療也是腸躁症病患可以考慮的治療方法之一,不過心理治療的效果需要長時間才能看出來,治療的過程需要比較大的耐心,有時需要長達 6 個月的時間才能緩解腸躁症的症狀。
比較特別的是,想降低腸躁症引發的情緒,像是焦慮、憂鬱等等情況,還有物理方法,CES 經顱微電流刺激療法,其會利用微安培電流幫忙大腦調整神經傳導物質的訊號,把這些訊號回歸正常狀態,也可改善睡眠品質,讓病人能更放鬆的入睡,且很少副作用。
腸躁症除了藥物治療、心理治療,也可以從生活中的小改變做起,維持運動習慣、睡飽、作息正常是 3 個基本條件,若要從飲食方面下手,可以少吃容易產氣的飲食,例如,豆類,也要少碰易產生乳糖不耐的食物,像是牛奶,可以改成喝優酪乳,適量補充益生菌也是改善腸躁症的方法之一。
文∕莊筱彤 圖∕蘇鈺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