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症易共病憂鬱、焦慮,精神科醫師:陪伴者給予希望感很重要

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強迫行為,但有一群人,他們因為強迫症生活得非常辛苦,他們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需要花很多時間在自己都認為沒意義的事情上。

強迫症是一種慢性的精神疾病,台灣的盛行率為 2~3%,易發病於青少年期、成年初期,也可能發生於兒童期,男生約在 6-15 歲,女性則在 20-29 歲之間。

強迫症患者 5 種的常見行為

簡單來說,強迫症患者的症狀是用強迫行為,來去除掉因闖進腦海的強迫意念所帶來的焦慮,強迫症患者自己並不想要這樣,而其常見行為模式有 5 種。

  1. 害怕骯髒,用洗手來降低覺得髒亂帶來的焦慮。
  2. 要求對稱性,例如,走在路上腳一定要踩在正方形磁磚的格子裡面。
  3. 需要儀式感,例如,要在心中默數到 7 才能開門,別人中途打擾一定要從頭開始算。
  4. 異常的覺得不安全,例如,在出門時懷疑門是不是沒鎖,重複檢查五六十次。
  5. 少數會有想要傷害別人的想法,例如,早期捷運月台沒有護欄,強迫症患者的腦海裡會出現,想推前面的人下軌道的畫面。
  6. 擔心某一種疾病,例如,曾經有過不安全的性行為,病人就覺得自己有愛滋病,幾年下來可能重複去醫院檢查兩三千遍。

強迫症病患 4 成共病憂鬱症、3 成共病焦慮症

強迫症患者經常共病憂鬱症和焦慮症,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張勳安說:「每 10 個強迫症患者中,有 4 成這一輩子會有憂鬱症,有 3 成會有焦慮症。」而共病的原因,張勳安解釋,強迫症、憂鬱症、焦慮症,很有可能是出自同一個大腦部位,但因現今精神疾患還沒有一個很精確的檢查方式,因此依照表現出來的行為不同,才會有不同的診斷,但又會共病。

另外也有人認為,因強迫症病患的內心是痛苦的,對於不能控制自己的強迫行為非常困擾,因而出現憂鬱的情形。

除了好好治療,照顧者的陪伴非常重要

對於強迫症的治療,目前最常用的療法還是傳統的藥物治療(吃抗憂鬱劑)和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中的暴露及儀式行為防止法、正念療法),主要是調整患者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來緩解強迫意念的出現,以及運用行為療法來對抗強迫行為,但傳統療法只對一半的強迫症患者有效。不過近期也有較新的深度穿顱磁刺激治療技術,運用在對傳統療法無效的患者。

iStock-946706100

而針對陪伴者的角色可以做什麼樣的協助,張勳安說:「醫師會希望家人們都能對強迫症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很重要的就是要保有希望感,雖然現在仍有些強迫症患者沒有相對應的治療方法,但有很多新的治療法在臨床試驗,且國外也都有一些新的療法正在進行。」

除了醫師或心理師的專業治療,減少壓力也能減緩強迫症患者的病情,在生活中減少壓力源,尋求支持性團體,像是臉書 OCD Club 強迫症俱樂部,可以和其他強迫症患者互相加油打氣,讓生活慢慢地不再被強迫症困住,活得更快樂。

文、圖∕莊筱彤

延伸閱讀

東西捨不得丟就是「囤積症」?4點自我評估 改善行為更需家人協助

憂鬱症其實不是憂鬱症?醫:精神疾病大多仍是用「行為」判斷

要怎麼安慰受傷的朋友?心理師:用「創傷知情」做有品質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