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民眾待在室內的時間遠比待在室外時間還多,除了過往已知的油煙、線香會影響健康外,其實老舊的房子也是個大隱憂。台大公衛教授說:「建築跟人體健康一樣,如果待在壞的建築中就會造成住戶身體不舒服,但離開建築物就症狀就會消失,而這就是『病態建築症候群』」。
房子久了也會生病?居住者也跟著不健康
特別是人的一天超過9成的時間都待在室內裡,室內空間對健康有很大的影響,台大公衛所楊銘欽教授指出:「房子不是只有居住而已,它跟人一樣,有可能是生了病的房子,對身體危害有些是自己產生,有些是外界造成。」
常見引發「病態建築症候群」危險因子可分為三類型:
- 物理性:光照、通風、濕度、噪音、水源
- 化學性:甲醛、有機揮發物
- 生物性:通風不好、日照不足滋生黴菌、塵蟎
楊銘欽教授說:「假設你待的建築物所在地噪音很大,當分貝很高,是會讓人神經過於緊張。」
老舊房屋很容易釋出超量的PM2.5懸浮微粒
只是這些傷害可能是不知不覺,特別在台灣老舊房屋特別多,將近二分之一的房子屋齡都超過30年,台灣建築中心副執行長林杰宏提到:「老舊房屋很容易釋出超量的PM2.5懸浮微粒,像是舊建築物的水管,先前用的材料、佈局可能不是那麼理想,長久下來對身體也不健康。」
病態建築症候群之所以會被注意,台北榮總胸腔呼吸感染免疫科蘇維鈞醫師解釋:「因為最早開始的時候,發現有員工來上班就懶洋洋像感冒的,工作效率不好,只是相同症狀的員工越來越多,連長官自己也中標,後來才發現因為大樓的空調受到污染,但有個共同點大家只要下班就沒事,顯然跟環境有關。」
「病態建築症候群」症狀多元
只是「病態建築症候群」引起不適的症狀不只是單純頭痛,蘇維鈞說:「因為每個人的症狀不一樣,胸悶、呼吸困難等等類似情況都較為症候群,有可能是過敏,可能是很多元的表現,」
- 黏膜刺激相關症狀,如:眼睛乾或癢、喉嚨乾或痛等。
- 皮膚刺激相關症狀,如:皮膚乾或癢、皮膚發紅等。
- 神經毒性相關症狀如:頭痛、注意力不集中、昏睡等。
- 非特異性之症狀,如:鼻塞、流鼻水、類似氣喘之症狀等。
楊銘欽教授建議不妨先從生活中的小細街改變起,可能吸塵器選擇靜電式或可以殺菌,選擇傢俱盡量避免有甲醛,室內保持通風良好的採光都是很好的方式。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