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大腸癌」血便當「痔瘡」!醫師教一招判斷把握治療黃金期

一名62歲張姓男子近幾個月來胃口變差、出現血便,本以為是痔瘡又發作,但某天腹痛如絞,就醫確診罹患大腸癌。許多人以為只要腸胃道沒有不適,就不需做大腸癌篩檢,錯失早期發現大腸癌機會;其實,早期大腸癌只要妥善治療,存活率可高達9成以上。

大腸癌高居國人癌症好發率之冠。門諾醫院一般外科主任謝建勳指出,根據文獻顯示,大腸癌高達94%發生原因不明,僅4~6%與年齡、大腸癌家族病史、飲食、生活習慣、缺乏運動及大腸息肉有關。

分辨痔瘡、大腸癌只要靠一招

大部分的大腸癌患者幾乎是沒有症狀,而「血便」就是大腸癌最容易發現的警訊之一。如何分辨是痔瘡或大腸癌?謝建勳表示,通常痔瘡的血便,是排便後出現滴血情形;而大腸癌的血便,則是大便與血混和。

因此,如果是鮮紅色的血液,比較可能是因為痔瘡出血。如果血液是鮮紅色,且伴隨著疼痛,比較可能是肛門破皮、肛裂的狀況。

95%大腸癌由息肉演變!50歲以上應每年篩檢

根據醫師門診觀察發現,很多大腸癌患者到醫院求診時,都已經拖到晚期,喪失了治癒的機會,根據統計,50歲以上罹患大腸癌患者,約占87%。謝建勳建議,50歲以上民眾每年應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每5年進行大腸鏡檢查,有大腸癌家族病史者,可提前至40歲做大腸鏡檢查。

臨床上,95%的大腸癌來自大腸息肉的病變導致。日常飲食應該要少吃燒烤、紅肉及加工食品;一旦出現腹痛、排便習慣改變、便祕或腹瀉、大便型態改變、貧血及血便、體重不明原因下降等症狀時。就應立即就醫檢查。

謝建勳表示,雖然大腸癌與大多數的癌症一樣,真正的致病因素仍不明確,但民眾可藉由低脂高纖的飲食、規律運動、定時排便、定期篩檢等護腸4步驟,以達到預防癌症的發生。

一旦出現腹痛、排便習慣改變、便祕或腹瀉、大便型態改變、貧血及血便、體重不明原因下降等症狀時,就應立即就醫檢查,而若確診為大腸癌,也要遵循醫囑定期治療,切勿聽信偏方而延誤治療時機。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

延伸閱讀:

跟上燕麥奶潮流了嗎? 3 個你應該知道關於「燕麥奶」的營養小知識

糖尿病患者喝茶、咖啡能降死亡率?《BMJ》:喝越多死亡風險越低

技術大突破!陽明大學用10c.c.血液培養出肺臟類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