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將近200萬名糖尿病病友,面對這個無法根治的慢性問題,一直是醫界上面臨的困境,加上糖尿病併發症多,有60%以上的糖友最終是死於心血管疾病,臨床醫師強調:「過往的思維只把年齡、血壓、膽固醇來判定說是不是高危險群,但要有個新概念是說糖尿病本身就是『高危險族群』」。
糖尿病前期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已經在增加
糖尿病容易引起血管病變,從小的血管像是眼底視網膜病變、腎病變等,一路到大血管病變像是冠心病、腦中風。國泰綜合醫院內科部主任林慶齡坦言:「像糖尿病的典型慢性病,雖然有許多併發症,但患者可能前面20年都是漫不經心。」
特別是民眾當血糖高於正常值,但未達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即便只是「糖尿病前期」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風險也高出兩倍。
研究證實特定基因跟心血管疾病息息相關
許多都等到年齡大了、血壓飆高了、膽固醇超標時才來緊張,但時候恐怕已成了「超高」危險群,如今醫界更希望把提早預防這一塊往前到推行在更前面,患者還沒有太多問題前,藉由抽血檢驗基因預估糖尿病患者罹患冠狀動脈疾病風險。
許多研究已證實像是LDLR、PCSK9等基因,都跟心血管疾病風險息息相關,藉由相關基因及配合心臟影像學檢查分析心血管疾病風險,林慶齡指出:「像是糖尿病有些藥物對於心血管是有保護的作用,但健保沒有全面給付,但如果有篩出高危險的人,那就比較有意願使用這些有積極療效的藥物。」
研究發現如果經評基因分析後是高風險族群,未來確實罹患疾病較一般人高出3-4倍,但這些風險是可以配合醫囑與良好作息改善。
糖尿病本身就是「高危險族群」!檢測後改變治療態度
林慶齡建議:「只要是糖尿病的人都需要做檢查,衍伸出來你的家族、家庭成員都應該考慮可以做,標示出來高危險群提早做防範,其中有些一做才發現早已經有冠心病等問題,才會比較積極去控制。」
加上基因檢測一輩子做一次就足夠,結果是不會隨著時間改變,「但結果出來可能會改變對糖尿病治療強度、對糖尿病的態度就會不一樣了。研究皆已證實,當控制血糖能降低小血管病變的發生機會。」林慶齡說到,患者也要跳脫舊的思維。
特別是基因分析後可能未來能預測的不只是心血管疾病,林慶齡解釋:「基因會讓全部訊息都被揭露,關鍵是認不認識它、看不看得懂這麼基因的密碼,可能還有很多是不了解的。過去可能認為跟糖尿病無關、心血管疾病無關,可是說不定做了幾年後回過頭就發現這些無關可能會是有意義。」
【林慶齡醫師小檔案】
- 現職:國泰綜合醫院內科部主任、放射免疫荷爾蒙實驗室主任
- 專長:臨床內科學、營養醫療、內分泌新陳代謝疾患、骨質疏鬆症
文、圖/王芊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