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其實不是憂鬱症?醫:精神疾病大多仍是用「行為」判斷

大多數的人都知道,憂鬱症是精神疾病中最常見的疾病,甚至身邊有人就是憂鬱症患者,但一定也有人會疑惑,憂鬱症真的是一種病嗎?不是個案自己情緒低落而已嗎?怎麼樣才算憂鬱症?在現今社會都提倡需對精神病患者要有同理心時,瞭解精神疾病是如何被診斷的,也許會更有幫助。精神科醫師也指出,目前精神疾病的診斷大多都是依照我們的「外在行為」去判斷,而精神科也正在往大腦、神經等更多生理層面去研究、發展。

精神疾病大多都是用行為表現判斷

目前診斷精神疾病的準則是由美國精神醫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公布的《DSM-5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為標準,經由精神科醫師對個案做診斷,若符合手冊的標準,就可診斷為某一個精神疾病。

像是憂鬱症的診斷準則中,幾乎每天憂鬱、幾乎每天都嗜睡、幾乎每天都感到無自我價值等 9 種症狀,在兩週內出現至少 5 項,再加上其他條件,像是個案有顯著苦惱、在重要領域的功能減損等,就可診斷為憂鬱症。

其他精神疾病與憂鬱症的診斷方式也都雷同,幾乎都是由外在行為與個案主觀感受去判斷,這種診斷方式其實一直存在爭議,較少生理上的客觀指標經常為人詬病,三軍總醫院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張勳安說:「目前精神疾病沒有一個很精確的檢查方式,不是驗血、知道你的某個血球數值超過多少就有什麼病,也不是照一個頭部影像,就能知道哪部分的腦袋出了問題,目前精神疾病還是一個行為上的疾病。」

醫界期待對人體腦部有更多的認識

精神疾病在大腦的本質目前還不是非常清楚,這也是為什麼許多精神疾病會有共病的現象,例如,焦慮症和憂鬱症經常共病,但說不定焦慮跟憂鬱在腦中是同一件事情,張勳安說:「現在的醫學工具還沒有精確的把精神疾病在大腦的部位訂出來,但未來會有,像是目前的多發性硬化症,它也會呈現憂鬱跟焦慮,也會呈現肢體上的無力與障礙,但實際上它就是同一個病,只是影響大腦的很多區域,而有不同的樣貌。」

憂鬱、焦慮可能的新興名詞:大腦血清素不足症

張勳安也補充說明,精神科的主流學派指出,焦慮跟憂鬱的出現可能是同一種原因,都是因為大腦「血清素」的神經細胞功能比較差所導致,血清素是一種可以幫助我們情緒調節的神經傳導物質,有足夠的血清素,以及讓血清素發揮作用的細胞功能健全,才會使我們感受到快樂和寧靜,未來可能會有一個新興的名稱來涵蓋焦慮症跟憂鬱症,例如,大腦血清素不足症。

張勳安說:「目前精神科正在往這樣子的方向發展,有一些診斷都逐漸的在修正與改變。」

文∕莊筱彤 圖∕蘇鈺婷

延伸閱讀

心情低落、嗜睡或失眠…憂鬱症有 4 大類症狀,了解自己是否有憂鬱傾向

別再誤會你家長輩,專家解釋對老年人常見的 3 大迷思

無法控制的暴飲暴食,精神科醫師:用「飲食日誌」來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