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營養過剩,再加上飲食不忌口,高油、高鹽、高糖的飲食,造成肥胖之虞,更會提高中風的風險。中風一直是國內外最重要的疾病之一,也是危害人們生命及健康最嚴重的一種疾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資料,全球有 550 萬人死於腦中風,佔全球死因的第 2 位。在台灣,腦中風長期居於國人死亡十大原因之第 3 位,發生率每 1,000 人口有 6.89 人。
中醫學上的中風是指驟然出現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舌強語蹇,或猝然昏仆、不省人事的一種疾病,又稱為「卒中」。根據衛福部統計,中風造成日常生活失能及社會經濟的花費,長期住院與慢性殘障失能的費用都相當可觀,已高居健保支出第 2 名。
中風的復發機率高,估計 5 年內累積復發率為 35%,10 年內累積復發率為 51%。如果是二次中風,病人的後遺症和致殘程度通常會比第一次嚴重,甚至可能死亡。
避免復發第一步:正確飲食
中風患者如何避免復發,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而「飲食」就是重要的一環。除了徹底改掉中風前過度調味的飲食習慣,也要注意不要矯枉過正。因為患者在中風後,肌肉控制能力下降,有些人會只吃安素等營養品,解決咀嚼、吞嚥困難的問題。
但是陳潮宗中醫診所院長陳潮宗表示,中風患者仍然應該要以米飯為主食,米一直是中國南方漢民族的主食,營養價值相當完整且均衡,包括醣類、脂肪、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 B 群及纖維,而其中的醣類更是人體的最大熱量來源。陳潮宗提醒,中風患者還是應該要以米飯為主食。
兩種中風患者不妨給粥裡加點料,進食兼進補
「煮米飯時不妨熬成粥,這樣咀嚼有困難的患者比較容易進食,」陳潮宗建議。中風可以分為兩種型式:一種是因為腦內出血而造成的,「出血型中風」;另一種則是因為腦內的血管阻塞所致,稱之為「缺血型中風」。陳潮宗表示,不妨在粥中添加適當的食材,進食的同時兼進補。
出血型中風
「出血型中風」約佔了中風的 35%,但死亡率卻高達 30%以上,絕大部分的出血性中風患者有高血壓問題。因此,陳潮宗建議給出血性中風患者的白粥中,可以添加黃耆、紅棗一起熬煮,為患者「補氣」。
缺血型中風
缺血型的中風,或有人稱之為腦梗塞,既然是因為腦血管阻塞所致,患者可以多吃活血的食物,例如在粥裡添加紅麴、紅菜或是紅色的蔬果,都有活血的效果。
飲食習慣重口味?用香料調味防止高鹽
翰鳴堂中醫診所院長賴睿昕建議,平日飲食注意營養均衡,也是預防中風的要訣。蔬果的攝取要大於肉類,選擇動物性食物時,請記得此選擇順序:魚肉優於禽 (如雞、鴨) 肉,禽肉優於豬、牛肉。
對於魚類之外的海鮮,則要謹慎的選擇和食用,因為這一類的食物中含有較多的膽固醇,例如蝦、蟹、魷魚等食物。平日應注意攝取富含鉀、葉酸、抗氧化物和鈣的食物,及含豐富可溶性纖維的燕麥和豆類等
最重要的就是留意鹽的攝取量,過量的鹽分攝取,會使人體內的水分滯留,引起血壓上升,增加病情的惡化。
所以不僅是食用鹽需要留意,避免過量以外,其他像是味精、罐頭、加工食品等,也都含有較高含量的鈉鹽,應盡量少食用,加工過的湯品或火鍋,湯中的鹽分也很高,盡量避免飲用。
若患者覺得低鹽的飲食降低了胃口,可使用八角、花椒、肉桂等天然辛香料來調味,減少鹽分的攝取來預防中風。
善用天麻做料理,預防中風再發生
賴睿昕指出,中醫常使用「天麻」來改善短暫性腦缺血的情形產生,因為天麻有鎮靜和增加腦血流量的功效,對手腳麻木與頭暈耳鳴與預防中風方面的疾病確實有不錯的緩解,建議民眾不妨可以自製天麻杏包菇雞湯來預防中風的發生。
天麻杏鮑菇雞湯
材料:天麻 10 克,杏鮑菇 500g,黑木耳 50 克老母雞一隻,水 4000cc,薑片蔥段適量,胡椒粉,鹽 8 克
做法:天麻提前用清水浸泡半小時備用,杏鮑菇、黑木耳切片,老母雞切塊,加入 4000cc 水及薑片蔥段大火煮到滾,開蓋沸騰 5 分鐘,轉文火再下天麻燉 1 小時,最後加鹽和胡椒調味即可食用。
賴睿昕表示,杏鮑菇的纖維含量豐富,有整理腸胃及美容的效果,黑木耳有活血、防止血管硬化的效果,黑木耳含有的高纖維與膠質還能促進腸胃蠕動,改善便秘困擾,在中藥裡又被稱為「血管清道夫」,因此老年人和心血管疾病與肥胖的人特別適合這道湯。
中醫針灸合併治療,降低復發率逾6成
陳潮宗指出,除了飲食調整,現在更有國內大型的健保資料庫研究證實,針灸能有效降低中風病人的復發率,尤其接受西醫治療合併針灸療法,能降低中風復發風險逾 6 成。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針灸治療主要是透過改善損傷部位的血流循環、降低局部的血液濃稠度,使局部區域的血流量及血氧飽和度增加,有利於局部組織血氧和營養的供應,促進受損神經細胞的生長,改善中風後遺症。
翰鳴堂中醫診所中醫師周宗翰表示,針灸可以促進腦部的循環,進而有效改善中風後的症狀。
周宗翰分享自己所正在醫治的病例,一名 60 多歲的病患,在針灸的治療之下,搭配中藥的調理,從原本無法行走,到現在已經可以行動自如。周宗翰提醒患者,中風的黃金治療期是 6 個月內,若錯過黃金治療期,治療的效果可能不如及時治療來得理想。
民眾在家也可以嘗試穴道按摩,因為按摩有疏通經絡作用。以現代醫學角度來看,按摩主要是透過刺激末梢神經,促進血液及組織間的代謝,以協調各組織、器官間的功能。
周宗翰進一步表示,溫差大時,氣候乾燥,倘若身體缺水,血液就會容易變得黏稠,將提高血管阻塞的風險。因此,建議每天攝取 2000c.c 的水,並以少量多次飲用為佳,因為飲水量過多會增加心臟負擔。清晨醒來時,是全天血液最濃縮的時候,喝杯溫水,可降低血液粘稠度,有利血液循環,也可降低中風的風險。
文/林以璿、Emily 圖/何宜庭
心血管疾病專區:世代交替從「心」開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