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本土疫情持續降溫,到底 7 月 26 日有沒有機會解封?解了封之後疫情會不會又捲土重來?都是大家擔心的問題。而 19 日宣布大解封的英國,主要是依靠大量的疫苗覆蓋率,但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員詹大千表示,除了盡快提升疫苗的覆蓋率之外,「非藥物介入措施」(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NPI)也是阻斷病毒傳播鏈的重要關鍵。
社交距離不只是「保持距離」
而在非藥物介入措施中,很重要的一環就是「社交距離」,包含與人群保持 1.5 公尺距離、減少聚會、停班停課,分流上班等,都是為了維持一定的社交距離,降低密度而達到控制病毒傳播的效果。
進行感染控制的時候,一定會參考 R0 值跟 Rt 值,如果 Rt 值能小於 1,就表示不會再傳出去,代表傳播鏈被阻斷。
- R0 值:初發個案在沒有防疫作為下,可傳染給多少人?
- Rt 值:病毒在一定時間內傳播給人的能力。
根據台灣大學、清華大學、CDC 等單位共同的研究,發現只要控管人流,就能有效的控制 Rt 值,而在台灣宣布三級警戒之後,Google 觀測到的人流移動,包含交通工具、工作場所都下降超過一半,很明顯是有效的控制措施。
但在三級警戒不斷延長的情況下,民眾出現「防疫疲乏」,配合度降低、警覺性降低,可以看到街上的人流逐漸變多,在微解封之後,包含部分餐廳內用、電影院開放,消費行為也逐漸增長,可能會是一個令人擔憂的破口。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也表示,現在要清零是很困難的,但如果疫情能下降,主管單位、執行業務單位有因應疫情的能力,其實就能控制住疫情;能控制疫情的傳播,其實就能達到降級或解封的效果。
疫苗不是萬靈丹,要解封還是要靠防疫措施
而參考英國的狀況,可以發現疫苗並不是萬靈丹,即使英國成年人第一劑疫苗覆蓋率達到將近 8 成,還是因為變種病毒出現大流行;保持謹慎的思考、戴好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避免人擠人,才是真正能阻斷病毒的關鍵。
再如何厲害的疫苗都沒辦法達到 100% 的防護力,如何將「防疫生活」融入到未來的每一天生活,才是能回到日常的重要關鍵。
參考資料
研之有物:疫情期間人往哪裡去?預測重熱區,人流研究助一臂之力
文、圖/盧映慈
延伸閱讀
COVID-19/7/26 會降級嗎?陳時中:滿足 3 條件就考慮降
整理包/登記新冠疫苗意願後什麼時候可打到?每一輪預約施打進度表
疫情即時/Rt 值是什麼?1.02 代表什麼意思?莊人祥、李秉穎一次解釋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