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糖尿病擺脫肥胖、心血管風險!專家建議,從源頭顧好腸泌素,才能護心、控糖、顧體重

台灣糖尿病人口逐年上升,根據統計,全台有 230 萬糖尿病人口,每十個人就有一人為高血糖所苦,糖尿病儼然成為「新國病」!糖尿病治療,除了控制血糖,更重要的是「預防併發症的發生」。

糖尿病雖不致命,控糖不佳引發併發症才可怕!

糖尿病雖不立刻致命,但慢性併發症不容小覷。糖尿病併發症包括:失智症、心血管疾病、周邊動脈疾病、足部病變、視網膜病變、慢性腎臟病變等,甚至肝癌胰臟癌大腸癌、肺炎、肺結核、泌尿道、勃起障礙等各種併發症。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醫師表示,其中,以心血管相關併發症最為嚴重。根據統計,糖尿病病友發生心血管疾病,約 25.19%;出現腦中風者,則佔 7.71%。兩者相加,更高於糖尿病併發症首位的視網膜病變 (26.52%)。

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肥胖互為共病因果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資料顯示,心血管疾病是導致糖尿病人死亡和失能的主因。分析更指出,全球糖尿病且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口中,多達 5 成的死因可歸因於心血管疾病,其中,以冠狀動脈疾病和腦中風影響更勝於其他疾病。

糖尿病盛行率逐年提升,與肥胖拖不了干係,而體重超標也是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高危險因子!根據台灣家庭醫學會研究顯示,超過 80% 的第二型糖尿病病患合併有體重過重或肥胖的情形。

臺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理事長謝宜璋醫師提醒,研究指出,體重過重及肥胖 (BMI≧24) 但無心臟病的人,每一千人會有 68.4 人發生心臟病;但如果能減輕體重,就可以減少 23.3% 的人發生心臟病

打破「糖心蛋」惡循環,才能重拾健康

因此,杜絕「糖 (糖尿病) 心 (心血管疾病) 蛋 (肥胖造成蛋形身材)」問題所造成的惡循環,才能遠離疾病、重拾健康。

想打破「糖心蛋」惡循環,從源頭打造好習慣很重要!蔡世澤說:「糖友依賴藥物控制血糖、卻不改變日常習慣,容易陷入壞習慣的輪迴。」飲食壞習慣讓血糖忽高忽低,更容易肚子餓,若無法克制食慾,停不了口又讓血糖上升。

因此,他提醒糖尿病病友,除了均衡飲食外,使用藥物穩定控制血糖、從源頭抑制食慾,並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就能穩定控制「糖心蛋」三項風險,減少肥胖、心血管疾病發生。

治療「三」思而行,心血管危機從根本解決

蔡世澤指出,過去在治療上容易聚焦於單疾病面向來治療,但近年來,許多研究指出,「糖心蛋」族群被認為是相互影響關聯性極高的族群之一。糖友僅透過藥物控制血糖,卻未一併控管肥胖和心血管疾病風險,使共病可能性增加。

然而,糖尿病治療日新月異,更多能有效克服糖尿病致病機轉,符合同時控管多項風險因子的治療選擇陸續出現。蔡世澤說明,除了大家熟知的排糖藥物治療,也有注射型腸泌素這類能同時穩定血糖、體重、管控心血管風險的選項。

腸泌素從源頭管理食慾,護心、控糖、顧體重

謝宜璋表示,目前,除了排糖藥於心衰竭族群中證實其治療好處,也有腸泌素可以降低中風等心血管疾病風險,並保護血管,對於有動脈粥狀硬化症病史或具高風險的糖友,在治療上提供另種選擇。

蔡世澤進一步說明,腸泌素 (GLP-1) 為人體分泌的一種激素,能促進胰島素分泌,使葡萄糖儲存進肌肉與胰臟,抑制升糖素分泌,減少肝臟製造葡萄糖,達到減緩血糖上升速度;並降低胃排空速度、抑制食慾,有助於體重維持。對於「糖心蛋」族群者,腸泌素能以三方並進的方式,協助打破惡循環,治標又治本,讓糖友也能擁有穩定的健康生活品質。

文 / 黃慧玫、圖 / 何宜庭

延伸閱讀:
COVID-19/染疫後新冠病毒會使糖尿病更難控制!糖友們更該注意的這件事情
COVID-19/新冠肺炎可能會導致糖尿病!後遺症是社區感染後的關注重點
《Cell Reports》糖尿病療法新突破:加快脂肪自噬可提高胰島素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