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中風」症狀常與退化疾病混淆!一大特點是周邊動脈阻塞前兆

「腳麻」爬不起來,不少年長者以為單純退化性關節炎,但極有可能是所謂的腳中風,臺北榮民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陳沂名表示:「大家會誤將『間歇性跛行』視為年紀大的退化性疾病,但這其實是周邊動脈阻塞所造成的。」如果發現走路一段時間後小腿肚就開始疼痛,休息後又恢復正常極有可能就是!

怎麼辨別長輩腳痛是什麼原因?

進入秋冬後年長者不少毛病都跑出來,當家中長輩出現「腳痛、不良於行」別單純以為是年紀大了,極大可能是因為心血管出問題!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及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顏旭霆表示:「因為周邊動脈血管疾病 40-50% 的病人沒有臨床症狀,初期的症狀輕微,常被認為是退化性關節炎,延誤就醫。」

該怎麼及早發現?顏旭霆認為:「間歇性跛行是最容易觀察到的症狀,如果發現走路一段時間後小腿肚就開始疼痛,休息後又恢復正常,那就該懷疑是周邊動脈阻塞,前往醫院做更進一步的血管檢查。」

血管阻塞常見症狀

周邊動脈阻塞與許多心血管疾病相同,都是由不良的生活習慣或三高慢性病所引發的血管病變,好發在 50-60 歲的民眾身上,但到底什麼是周邊動脈阻塞?

簡單來說,隨著年齡的增加,血管壁上的堆積物逐漸累積成斑塊狀,這些斑塊開始讓血液循環變得不順暢,繼而發生血栓,引起動脈管腔逐漸狹窄、阻塞,使肢體出現慢性或急性的缺血症狀,但慢性的周邊血管阻塞跟動脈阻塞表現症狀不同。

「慢性」周邊血管阻塞

  • 間歇性跛行
  • 脫髮
  • 缺血性疼痛(需特別注意小腿周圍區域)
  • 壞死

「急性」動脈阻塞

  • 突發疼痛或麻木、無力
  • 感覺異常
  • 脈搏消失
  • 蒼白

單靠飲食調整無法「減少阻塞」!

周邊動脈阻塞在台盛行率極高,有 15.6- 32% 年長者有此問題,高雄長庚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顏旭霆補充:「周邊動脈阻塞是長期生活習慣與慢性病累積造成的血管疾病,若已經出現症狀,自行靠飲食調整無法減少阻塞的情形,且這類患者通常還會合併有『冠狀動脈疾病』或『頸動脈狹窄』等情形。」

通常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可分為四等級:

  • 第一級:極輕微或無症狀,多為「腳部冰冷」或出現輕微「麻木」感,部分患者完全沒有症狀出現
  • 第二級:腿部動脈阻塞,開始出現間歇性跛行的症狀,通常在休息後血液循環恢復,又能夠繼續行走,但走一段距離後又會出現同樣的症狀
  • 第三級:阻塞嚴重,腿部即使在休息狀態下仍會疼痛會持續感覺疼痛、麻木及感覺異常
  • 第四級:動脈幾乎完全阻塞,組織得不到養分與氧氣,腿部出現壞死或壞疽的現象

掌握治療關鍵期儘早打通血管

如果真的被診斷為周邊動脈阻塞,醫師會視嚴重程度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陳沂名說:「早期治療周邊動脈阻塞多以外科繞道手術為主,但手術傷口較大,也需耗費更長的手術時間。」

目前治療上多以侵入性較低的周邊氣球導管手術治療,術前先進行局部麻醉,經由鼠蹊部股動脈或手腕橈動脈穿刺進入周邊血管,藉由擴張氣球將阻塞的血管撐開,增加血管內徑血流量。

陳沂名也提到:「為避免日後血管壁發炎或纖維化,也能選擇使用紫杉醇塗藥的氣球及支架,抑制血管壁細胞增生,延緩再次阻塞的風險。」但對民眾而言最重要還是改變生活型態,飲食控制、穩定三高才能避免周邊動脈阻塞再次發生。

文、王芊淩/圖、蘇鈺婷

延伸閱讀
身體疼痛、痠麻是「關節發炎」還是「神經壓迫」?骨科醫師:發作時間往往是判斷關鍵
3 招腳中風自測法!醫師教「摸腳背」看懂腳中風症狀、危險因子、預防治療
小腿痠麻抽筋、靜脈曲張!成因、治療、改善方法一次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