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的老吳,因為胃部不舒服接受胃鏡檢查,發現幽門桿菌感染以及胃潰瘍,他想到父親過去曾罹患胃癌,弟弟妹妹也有長期胃部不舒服的問題,兩人來檢查後,果然都有幽門桿菌感染造成的胃炎跟胃潰瘍。
「你一口、我一口,小心感染幽門桿菌啊!」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邱展賢指出,幽門桿菌存在在環境的土壤與水中,人體除了胃黏膜外,口水、糞便以及牙菌斑裡,都可以發現菌種的蹤跡。
感染幽門桿菌後,同住的家人也染病的機率也會增加,夫妻一方染菌,另一半的感染機率就有可能在50%以上。幽門桿菌與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等疾病有關。據統計,幽門桿菌感染約有80%的病人沒有症狀,10-15%會產生消化性潰瘍,約1至2%產生胃癌。
傳染途徑
幽門桿菌的主要傳染途徑是透過口傳口、或是糞便經口傳染,「所以,就算是家人吃飯,也都建議要使用公筷母匙;現在有嬰兒食物調理機,比較不會有用嘴巴餵食的問題,但是老一輩如果還有用嘴巴咀嚼後餵小孩的習慣,請要改正,」另外,如廁後洗手,也是避免糞便經口傳染的風險。
全世界有一半人口都帶原
幽門桿菌是多種上消化道疾病發生的共同致病原因,世界上有超過50%人口帶原幽門桿菌,台灣40歲以上的帶原者超過了75%。
這麼高的帶原率,幽門桿菌要怎麼治療呢?邱展賢表示,目前是使用制酸劑加上抗生素(三合一或是四合一)用藥7-14天,除菌治療除了降低胃癌風險的長期效果之外,短期成效還可以顯著降低消化性潰瘍的風險。
小心治療反而產生抗藥性
不過,是每個人都需要治療嗎?邱展賢表示,帶原者應該定期追蹤感染情況,但如果沒有發炎的狀況,不一定需要進行除菌。「因為除菌後仍然有復發或再感染的風險,沒有症狀單純想除菌的人,有時候會沒有動力完成整個療程,反而導致幽門桿菌產生了抗藥性。」
「目前幽門桿菌的治療仍然是依靠抗生素,所以還是要儘量避免抗藥性的產生。未來,希望藥品能夠朝向標靶開發,或是研發出疫苗,從根本解決幽門桿菌問題。」
這些人還是要記得積極除菌
不過,邱展賢提醒,還是有特定的群體需要積極接受除菌,包括患有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胃黏膜性淋巴瘤的人,或是特異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症患者以及患有原因不明的缺鐵性貧血的人,或是患有萎縮性胃炎,胃癌手術後仍有幽門桿菌的人,以及胃癌患者的一等親,還是建議積極治療。
延伸閱讀:
文/林以璿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