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第一級致癌物!90%的胃淋巴瘤是幽門桿菌造成

照片檔 ID:496159007

台灣有50%成年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雖然直接引起胃癌的只有1%,但胃癌患者卻有70%都有幽門桿菌感染。其實幽門桿菌在早期很容易做殺菌治療,但如果沒有注意,讓胃發展出潰瘍、慢性發炎,時間一長就會變成胃癌,所以檢測幽門桿菌感染是成年人必備的「護胃」方法

台灣50%的人曾感染幽門桿菌

幽門螺旋桿菌是人類最常見的慢性細菌之一,台灣有50%的人曾經感染,而且多半在幼兒期就已經感染。幽門桿菌的傳染途徑是透過糞便、唾液,幼兒期很容易因為父母餵食的口水、或是親近家中寵物的糞便、換尿布時沾染沒有清洗乾淨等,感染到幽門桿菌。

不過一般而言,長大之後身上會出現幽門桿菌抗體,直到65歲之後感染率才又增加,但還是有少數人會因幽門桿菌引發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穿孔,主因是內部黏膜受到破壞。

雖然幽門桿菌的感染者大部分一生都沒有症狀,但研究發現,有25%的感染者會出現胃部潰瘍等消化道潰瘍疾病,長期破壞之下,黏膜會產生異變,造成未來罹患胃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5倍。國際癌症研究組織將幽門桿菌列為「第一級人類致癌物」,確認跟癌症明確相關。

幽門桿菌造成的胃癌

胃癌大略可以分為3種,一是胃腺癌、一是胃淋巴瘤、惡性肉瘤,幽門桿菌容易直接引起的是胃淋巴瘤,尤其是原發性胃淋巴瘤。雖然台灣胃淋巴瘤患者只佔胃癌的5%,但卻是症狀最多變的而且人數逐年上升,但90%的胃淋巴瘤都可以確定是幽門桿菌引起,治療方式也簡單許多。

這種高度惡性、瀰漫性的淋巴瘤是一種緩慢成長、可持續多年的腫瘤,形狀多元,可能像是突出的息肉,或是胃部皺摺、潰瘍、不規則狀的淺潰瘍等,基本上都是以淋巴上皮病變來判斷。出現的症狀則以餓痛、吃飽痛,但不會像胃腺癌一樣出現體重減輕、食慾不振、胃酸逆流、打嗝、噁心嘔吐等。

目前的治療方法是以含可樂必妥等抗生素的三合一藥物,來殺死細菌,治癒率幾乎達百分之百。不過幽門桿菌會產生抗藥性,因此由台北榮總醫院、台大醫院合作,提出三合一抗生素「序列性療法」及含鉍劑四合一療法,殺菌率都有90%以上。

三合一抗生素序列性療法

質子幫浦抑制劑加上阿莫西林(amoxicillin)服用7天,之後使用質子幫浦抑制劑加上可樂必妥(levofloxacin)及甲硝唑(metronidazole) 服用第 8-14 天

含鉍劑四合一療法

質子幫浦抑制劑、鉍劑(bismuth)、四環素(tetracycline)、甲硝唑(metronidazole)

幽門桿菌引起的胃病

除了直接造成的胃癌之外,最危險的其實是幽門桿菌造成的胃炎、胃潰瘍,代表免疫系統已經有改變,不但引起胃癌的比例是一般人的5倍,如果形成「腸化生」,也就是胃黏膜細胞變成小腸上皮的細胞,是一種細胞變異的疾病,這時光靠抗生素殺菌已經無效,得兼顧其他療法。

根據統計,幽門桿菌感染者有80%會有慢性胃炎,但主要是集中在胃部淺層,只要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不吃刺激性食物如辣、燙、酸,不菸不酒等,就不會有大問題;不過依據不同的體質與基因,還會有20%的人轉成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或功能性消化不良。

一旦出現上述的消化性潰瘍,不但會有上腹痛、腹脹,甚至會在半夜痛醒導致睡眠品質下降、食慾減低,也因為細菌感染引起的腸胃腫脹,引起幽門狹窄、十二指腸狹窄、嘔吐等;最嚴重會開始吐血,或是排黑便、血,潰瘍嚴重到腸胃穿孔,則會併發細菌性腹膜炎、敗血症,大量出血後死亡。

幽門桿菌如何預防治療

事實上,幽門桿菌本身並不能造成致命的疾病,但引起的胃黏膜脆弱,只要當飲食習慣不當、生活習慣不當,或是其他感染、污染等因素,影響胃部環境,就會併發嚴重疾病,等於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除了幽門桿菌感染胃潰瘍,可能引發其他疾病、甚至胃癌,另一個需注意的點是「胃潰瘍跟胃癌導致的腫瘤潰瘍很像」,患者可能搞不清楚是哪種,只去治療潰瘍症狀,忽略了早期的胃癌警訊;所以出現胃潰瘍時,一定要先做切片檢查,但一開始腫瘤可能被潰瘍腐蝕而檢驗不明,一定要跟醫生討論。

現在檢驗幽門螺旋桿菌,只要進行兩次呼氣,第一次將氣吹進收集袋裡,接下來喝幽門桿菌的檢測劑,30分鐘後再將氣吹進另一個收集袋;如果檢測後發現是帶菌者,但沒有任何症狀,可以選擇不做殺菌治療,但沒有發現潰瘍,並不代表未來不會出現,所以還是要定期追蹤。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