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驟變異膚皮癢拉警報!醫籲:穩定治療告別共病、搔癢危機

每當天氣劇烈變化,對於皮膚屏障缺損的「異位性皮膚炎」病患來說,就像是「大發作示警」,一旦發作時,全身都可能出現紅腫、紅疹、難忍搔癢與大量脫屑。

現年 17 歲夏同學從出生至今深受重度異膚困擾,長年照顧他的夏媽媽表示,「一到換季,孩子就像移動雪人,都要跟在身後清掃滿地皮屑。晚間搔癢感更劇烈,常讓他睡不好覺,白天上課無法專心,更把皮膚抓破流血,令人心疼又無力。」所幸,今年台灣已上市了兩款口服標靶小分子新藥,針對發炎反應上游的進行精準治療,為病患帶來快速且有效的控制效果、安全性更佳,有望重拾病友對治療的信心。

不只是皮膚疾病!異膚不控制恐增糖尿病、心臟病風險

台北林口長庚醫院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指出,許多病患自嬰幼兒時期就開始受到異膚困擾,部分則是長大後才第一次發作。國內 10 歲以上的異膚病患有高達 3 成 7 屬於一年多次發作的中重度患者,需靠藥物妥善控制。

臨床上發現,中重度患者常對治療不抱期望、態度被動、服藥順從性差,原因包括「傳統治療療效不佳」、「對類固醇的恐懼」與「照顧者影響」,如照顧者長久下來給予過度關懷、偏方療法建議等。受到新冠疫情影響,約 1 成左右病患更因擔憂染疫而擅自減少藥量或暫停回診,使得原本穩定控制的病況,因而再度發作。

異位性皮膚炎不單只是皮膚疾病,而是由遺傳、內在免疫與外在環境交互作用的「免疫失調」慢性病。

黃毓惠醫師說明,一旦病患長期控制不佳,皮膚慢性發炎所產生的各種發炎因子,可能對心血管健康、血糖代謝造成負面影響。根據健保資料庫數據分析,異膚病患罹患糖尿病風險相較一般人高出 46%、中重度患者罹患缺血性心臟病的風險較一般人高出 31 至 36%,甚至重度患者罹患腦血管疾病風險更比常人高出 34%,足以見得長期穩定治療的重要性!

打破惡性循環,新一代口服精準治療提升治療信心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李婉若教授表示,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傳統治療療效上有其局限與副作用。例如,當患者進入第三階段口服類固醇或其他類免疫抑制劑治療,會對免疫系統產生全面性作用,有可能產生白內障、月亮臉、水牛肩、肝腎功能異常等副作用,或提高感染風險,逕自停藥又會面臨嚴重的發炎反撲。

使得許多病患不願長期服藥控制,總是等到發作時才就醫吃藥,導致異膚症狀一次比一次惡化,受困於「癢-抓-更癢」的循環噩夢,影響日常生活、人際關係,甚至終生人格發展。

不過,傳統治療的困境,隨著醫藥界對異膚致病機轉的深入瞭解,終於找到致病的特定細胞激素並積極研發有效止癢與病灶清零的創新治療。除了上市數年的生物製劑,政府今年也陸續核准兩款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

照片檔 ID:700252838

李婉若醫師分享:「就像夏同學一樣,過去嘗試過各階段治療,但受到升學壓力、天氣影響,日夜不間斷搔癢、流湯流血的疼痛,也使他無法像一般同學一般盡情活動、揮灑汗水。」直到與夏媽媽討論後,開始接受最新口服標靶小分子新藥治療,用藥的 1 週內癢感即大幅改善、消失,4 週左右皮膚症狀獲得明顯進步,晚上睡眠品質提升、副作用低,課業的表現與自信心也比以往更好了,現在已穩定治療約 1 年左右。

穩定服藥治療,遠離異膚帶來的威脅

面對中重度異膚治療的漫漫長路,黃毓惠醫師呼籲,異位性皮膚炎治療已更加精準,包含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在內,為病患帶來更明確的控制療效、安全性更佳、治療信心提升,病患們必要維持穩定服藥控制。對於部分病患擔憂疫情間進出醫院染疫,口服藥物亦可透過連續處方籤減少進出醫院機會。

此外,李婉若醫師提醒,異位性皮膚炎病患除了日常保養、環境清潔、穩定配合治療外,保持良好生活習慣、戒除菸癮,若有心臟功能不佳者,應諮詢專業醫師建議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文 / 黃慧玫、圖 / 何宜庭

延伸閱讀
「類固醇恐懼症」台灣位居全球第三!異位性皮膚炎有哪些治療選擇?
異位性皮膚炎只能擦類固醇藥膏嗎?皮膚科醫師建議 3 種治療方法助緩解與改善
流汗也是過敏因子!皮膚科醫師教你異位性皮膚炎如何照護、飲食、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