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聰最近看了一篇有關性侵暴力的報導,對於那些加害者感到憤怒、但對受害者的遭遇感到十分難過,好幾天晚上都睡不好,而且隔天上班時也覺得很憂鬱、懶洋洋的,中午也吃不太下。其實他這樣的症狀,可能是得了替代性創傷。
你的同理心,可能讓自己受傷
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是一種同理心帶來的創傷,這類的患者沒有真的體驗創傷,像是性侵、家暴、貧窮、戰爭、霸凌、自殺等,但藉由親眼目睹、看報導、聽廣播、別人轉述等方式得知這些訊息,因為同理受害者,也出現了創傷反應。
過去這種替代性創傷多發生照護的工作人員身上,比如醫師、護理師、消防員、輔導老師、心理諮商師、社工,或是創傷者身邊的朋友、家人等;但隨著資訊流通發達,我們也可以從媒體上看到許多這樣的報導,即便不是腥羶色的描述方式,而是揭露弊病,也會有受到創傷的感覺。
怎麼知道自己出現替代性創傷?
這些擁有高度同情心的人,會因為這些負面消息,感覺憤怒、憂鬱,並對自己生活的這麼好感到羞愧、充滿罪惡感,並會不自覺的去看那些負面評價,嚴厲的抨擊那些麻木、袖手旁觀的人;久而久之,這些人不但痛苦、憂鬱、煩躁不安跟注意力低落,還有許多生理反應。
這些人會有像是頭痛、胃痛、胃潰瘍、食慾不振、精神萎靡、失眠等類似高度壓力的反應,而一旦超越可以承受的臨界點,就可能轉變成情感性疾患,如憂鬱症、躁鬱症等,甚至出現人格解離的現象,反過來對人對事感到麻木,或是感到被世界拋棄、世界觀或人格大轉變。
如果發生替代性創傷,該怎麼辦?
第一步首先要懂得照顧自己的心理,可以透過書寫日記的方式記錄這些情緒,而平常要抽出時間,享受一些「小確幸」,像是欣賞音樂,跟家人或朋友、伴侶共度寧靜的時刻,或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簡單來說,要「善待自己」,不是追求享樂,但要做讓自己真心感到快樂的事。
再來,每天睡前,可以想今天發生很具體的、但又很真實的小事,練習感謝,像是今天順利搭到公車、跟一個同事聊得很開心;而起床時,可以想一件很微小、但對人有益的事,像是絕對不闖紅燈、對人講話客氣,讓自己知道可以用「正向感謝、具體行動」,來取代「負面思考」。
延伸閱讀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