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不出創傷壓力症候群的陰影,你該怎麼辦?

iStock-947804676

案例1,一位22歲的女大學生,半年前騎車發生車禍,導致肋骨與骨盆骨折,經過幾個月的休養復健,出現易受驚嚇、恐懼、焦慮、常莫名哭泣、失眠惡夢、逃避退縮、無法獨處、看到車輛會害怕、更不敢再騎車或坐機車、外出時要掙扎許久才能踏出家門,最近因為門禍賠償糾紛而症狀加劇。

案例2,一位44歲的未婚男性,在照顧癌末父親反覆進出醫院的過程中,多次目睹隔壁床病人急,及面對父親過世前痛苦,心情上受到嚴重擊,一直拉肚子,並出現失眠、半夜醒來多次、焦慮、恐懼、憂慮、胡思亂想,不自主回想是否是自己不急救而害死了父親,無法原諒自己,生活上注意力不集中,上班常出錯,每次開車經過醫院都要繞道而行,在喪事辦完三個月後症狀愈來愈嚴重。

創傷壓力症候群盛行率1-3%,以年輕人居多

以上這兩個案例的當事人事後就醫,都被診斷出是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佳佐表示,這精神疾病是指親身經歷、目睹到威脅生命或極大的傷害時,出現極度害怕、恐懼或無助感,符合創傷後反應診斷準則的症狀,且持續超過一個月以上。而這種疾病的盛行率達到1-3%,以年輕人居多。

施佳佐表示,常見引起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事件有:意外事件、關係親近者突然死亡、孩童時期遭受身心虐待、經歷性侵害、暴力攻擊、戰爭、自然災難、難產、還有校園或職場的霸凌。

至於創傷後反應診斷準則的症狀則包括了:

  1. 再次經歷創傷事件的感覺:不斷回想痛苦的記憶,夢見創傷事件,有明顯心理痛苦與生理反應。
  2. 逃避:避免與創傷事件有關的活動、地點、思想、感覺,回憶重要事件有困難。
  3. 情緒麻木:對事務失去興趣,對人產生疏離感,對未來悲觀。
  4. 警覺性加強:睡眠障礙、易被激怒、注意力不集中、過度警覺、驚嚇反應強烈。

創傷壓力症候群的生理與心理症狀

施佳佐表示,上述症狀是因為下視丘、腦下垂體到腎上腺的內分泌系統功能異常,所引起各種生理與心理不適症,長期未治療,在生理方面可能出現頭痛、胃痛、消化系統不適、氣喘、頭暈等症,在心理上會陷入憂慮、焦慮、或出現偏差行為、厭食或暴食,甚至出現人際關係問題、酒精與藥物濫用、自傷行為等。

至於創傷壓力症候群的治療方式,施佳佐表示包括生理、心理與社會三層面:

一、 生理層面:
主要是藥物治療,用抗憂慮、抗焦慮藥物或其他輔助藥物。

二、 心理層面:
協助認知重建,找出並對抗不合理的信念,進而採取更實際的想法和行動來平衡情緒,配合行為治療讓患者能夠去面對壓力事件的人事務或情緒。

三、 社會層面:
讓患者與家人了解發病症狀,以及可以可得到的幫助與治療,讓他們知道經過一定的治療程序與時間是可以克服的。

至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復原歷程則包括第1個月的「急性期」,第2-6個月的「復原期」與第6個月後的「重建期」。

有沒有創傷壓力症候群的問題,請做自我檢測<<<按這裡

文/陳亦云 圖/何宜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