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時鐘與心理健康息息相關!研究:晝夜節律大亂、睡眠問題是精神疾病的共同要素

焦慮症自閉症、思覺失調症和妥瑞症各有其獨特的特徵,但根據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C Irvine)一個由神經科學、藥物科學和資訊科學專家所組成的跨學科研究團隊指出,上述這些精神疾病和大多數其他精神健康問題的一個共同要素,是「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混亂。

什麼是晝夜節律?

人類的「晝夜節律」是由位於大腦的生理時鐘所控制,隨著白天到黑夜,形成大約 24 小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晝夜節律針對光線做出反應,在夜間增加睡眠物質的產生,然後在感覺到光線時將其關閉。簡單來說,光線的明暗是將我們的生理時鐘從清醒狀態轉變為睡眠狀態循環中最主要的觸發因素,也影響著我們的睡眠時間與清醒時間。

不只如此,晝夜節律每天還負責調節我們的生理活動與體內各種機制運作,如激素的產生和釋放、體溫維持和記憶鞏固。因此,晝夜節律系統有效、不間斷地運作對於生命的生存是必要的,然而這個節律除了會受到環境光照的影響之外,也會因為生活作息缺乏規律性而導致節律混亂或位移。

晝夜節律是精神疾病的共同病理因素

在最近發表於《轉譯精神醫學》(Translational Psychiatry)期刊上的一篇研究中,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科學家推論,晝夜節律是各種精神疾病中共同存在的精神病理學因素,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可能是開發更好治療方法的關鍵。

該研究主要作者、加州大學爾灣分校藥物科學教授、神經科學家阿拉琦卡博士(Amal Alachkar)強調,研究團隊透過徹底分析許多最普遍精神健康問題的相關文獻,發現了足夠的證據來證明晝夜節律與精神疾病的關聯。

她指出,晝夜節律混亂最明顯的跡象,也就是睡眠問題,存在於許多疾病中。雖然該研究重點是廣為人知的精神疾病,包括自閉症類群障礙(AS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和雙相情緒障礙症(躁鬱症),但她認為晝夜節律是精神病理學因素的假說可以推及到其他心理健康問題,如強迫症、神經性厭食症、神經性暴食症、食物成癮和帕金森氏症

該研究資深作者、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基因組學和生物資訊學研究所所長巴爾迪博士(Pierre Baldi)強調,晝夜節律對所有範圍的生物系統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研究分析發現,晝夜節律混亂是一個廣泛重疊在整個精神健康問題架構中的因素。

晝夜節律的性別與年齡影響

巴爾迪博士提到,研究中探索的一個有趣問題是晝夜節律、精神疾病與性別之間的相互作用。例如妥瑞症主要存在於男性中,阿茲海默症則在女性中更常見,比例約為三分之二到三分之一。

除了性別之外,年齡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因為晝夜節律會導致老年人與衰老相關的精神疾病發作,也會左右早期生命的神經發育,像是孕婦對晝夜節律的賀爾蒙反應,使得母親和胎兒都會受到晝夜節律和慢性壓力的影響。

巴爾迪博士指出,現在仍有一個懸而未解的重要問題,是晝夜節律與精疾病之間的因果關係:究竟晝夜節律是這些疾病成因和發作的關鍵要素,還是疾病進展過程中的強化症狀?

他補充說明,如果未來的實驗在年齡、性別和不同的大腦區域以系統性的方式進行研究,以調查疾病進展之前和之後晝夜節律的細節狀況,將有助於心理健康專家識別潛在的生物標記、因果關係以及新的治療靶點和途徑。

文/孫珞軒、圖/吳翌華

1.參考資料:The hidden link between circadian entropy and mental health disorders

延伸閱讀
失眠世代(四):探究睡眠的運作機制與健康影響
失眠世代(五):當代科技文明造成的睡眠失調
失眠世代(六):促進睡眠的健康習慣與方法